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

盧曼講座 「16-18世紀觸鍵技法研究」研習心得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ReTR5YyK1n-w2DNBxhzw0ZN5CV7BnMKX
德國管風琴家盧德格爾·盧曼


國際管風琴泰斗,德國著名管風琴家盧曼教授(Ludger Lohmann)於2022年11月首度來台演出,除了台北、屛東兩場音樂會外,11月7日於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辦「16-18世紀觸鍵技法研究」講座。本文是我以盧曼講座的內容為基礎,加上個人的學習心得,整合後的觀點。


提到觸鍵技法,首先要瞭解 articulation 這個字的含意。根據牛津字典的解釋,articulation 指「說話的發聲方式或樂器的發音方式」。說話的發聲方式包含了咬字、重音、語調等所謂的「抑揚頓挫」;音樂方面,articulation 在弦樂指「運弓法」、管樂指「運舌法」、鍵盤樂指「觸鍵法」,簡而言之,articulation 就是「音的奏法」。articulation 和「句法」(phrasing )不能混為一談,articulation 講究的是音的長度,以及音與音之間銜接的方式,「句法」探討的是樂句的分句。


觸鍵可分為圓滑奏(legato)、非圓滑奏(non legato)、斷奏(staccato )、跳奏(staccatissimo)。圓滑以弧線表示;斷奏則在音符上標注圓點;非圓滑奏是圓點加弧線;跳奏則以水滴狀、倒三角形、或箭頭來標注。Daniel Gottlob Türk(1750-1813)在其著作 “Klavierschule” 提到關於 articulation的要求,即是「樂句及音與音之間,或連或分的正確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鍵盤樂普遍的演奏習慣是採用非圓滑奏法,而不是圓滑奏,圓滑奏是19世紀浪漫時期以後才逐漸流行的演奏方式。早期音樂若是需要以圓滑奏或斷奏方式演奏,作曲家會在譜上特別標注。根據鋼琴教育家兼作曲家車爾尼的描述,莫札特所處的時代,非圓滑奏的觸鍵方式仍是主流,而他的老師貝多芬要求他演奏時務必注意圓滑奏的彈法。貝多芬所處的世紀交替之際,鋼琴逐漸成為最主要也最普遍的鍵盤樂器,鋼琴的觸鍵也改變了傳統鍵盤樂的表達方式。


音的長度,稱為「音符時值」,早期鍵盤樂透過音符時值的變化來表現音的強弱,進而傳達音樂的表情。音符的時值有兩層含意,第一種指的是樂譜上記載的音符長度,另一種是實際演奏時的音符長度。一般而言,強拍的音符時值彈滿一點;弱拍的音符則彈稍短一點,透過音符時值的微小差異來表現音符的強弱變化。以圓滑線 slur為例,第一個音彈滿、第二個音彈一半的長度,就會產生兩個音一組、前重後輕的音型。


此外,指法(fingering)也是影響觸鍵的要素。古代指法避免使用姆指及小指,並有所謂的「好手指」與「壞手指」的區分。好手指就是較強壯的手指,壞手指則是較弱的手指。3指就是「好手指」,4指是「壞手指」,彈奏時讓3指彈強拍或重要的音;4指彈弱拍或非重要音,透過適當的指法設計,就能自然地彈出音符的強弱。以音階C大調為例,上行音階右手的指法是1234-34-34,下行則是5432-32-32,使用古代指法彈奏一個八度音階,會自然形成不完全連貫的幾組音型,而非鋼琴圓滑奏的一大串音群。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brZ_2s-REhUSchb1WM8frdNA8rVzBuV2
11/7台北國家音樂廳「盧曼講座」


盧曼教授的講座上半場以歷史文獻的分享為主,介紹歷代知名演奏家對於觸鍵、重音等技法的解釋和建議,下半場則透過林道民老師演奏的巴赫 g小調幻想與賦格,作品542來探討如何將這些概念在演奏中實踐出來。盧曼教授早年的著作《關於16-18世紀觸鍵技法研究》是學習早期音樂的重要參考書籍,他此次訪台與我們分享其畢生的研究成果,機會難得,也獲益良多,感謝主辦單位「陳郭淑真音樂教育基金會」蔡純慧老師,以及擔任講座翻譯的旅奧音樂家吳宜庭老師。


~2022-1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