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琴聲·情深》畢揚斯達


「  音樂於我已成了一份迷戀,這份迷戀將一切吞噬,不論是愛、夢想或者未來。」

  
圖片來源http://www.books.com.tw



榮獲2008年法國「讀者大獎」(The 2008 French Prix des Lecteurs)的 《琴聲、情深》( Til Musikken) 是挪威鋼琴家、詩人兼小說家凱特爾. 畢揚斯達(Keil Bjornstad)最新長篇小說,也是他第一本中文譯本作品。




凱特爾.畢揚斯達(Ketil Bjørnstad),一九五二年生於挪威首都奧斯陸,是挪威當代知名的小說家及詩人,他的文學創作包含小說、詩歌、歌詞、劇本、傳記及散文。自一九七二年的首部詩集《隻身在外》 算起,著作已達四十餘部。畢揚斯達亦是全球著名的鋼琴獨奏家,他自幼學習古典鋼琴,日後卻走向爵士、創作和即興演奏,目前是德國知名的ECM唱片公司旗下的頭號鋼琴大師,自一九七三年首張專輯《開端》(Åpning)至2013年的《夜》(La notte)為止,已灌錄五十餘張專輯唱片。


這本《琴聲 情深》,是畢揚斯達類自傳體的小說,小說主角青年鋼琴家阿克索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他學習鋼琴的心路歷程。故事以一群極具天份及抱負的青年鋼琴家們之間亦敵亦友的情誼為經;幾首經典鋼琴曲目、管弦樂曲為緯,再以孟克(Edvard Munch,1863-1944)的畫作、挪威自然景致為背景意象,串連出一個詩意、動人,卻令人感傷的淒美故事。其中有愛情、有慾望;有希望、有死亡;有恐懼、也有夢想。



故事描述極具音樂天賦的阿克索,受母親啟蒙而開始習琴。十六歲的夏日,全家人到河邊戲水野餐時碰上意外,他的母親遭激流沖走而失去生命。這讓阿克索深陷孤立與絕望,音樂成了他唯一的救贖。他無心向學,將所有時間用於練琴,全心投入鋼琴大賽。同為競爭對手的美少女安雅,其音樂天分和特殊氣質深深吸引阿克索,使得他跌入這場終成悲劇的愛戀之中...


本書除了扣人心弦的愛情故事外,最吸引我的,莫過於畢揚斯達對於鋼琴家在演奏、比賽時內心世界的描繪,以及對德布西《月光》、《棕髪女孩》、《沉沒的教堂》、拉威爾《加斯巴之夜》、《G大調協奏曲》、蕭邦《第三號敘事曲》、《c小調練習曲》、《降b小調奏鳴曲》、貝多芬《作品109號鋼琴奏鳴曲》等多首經典鋼琴曲目的詮釋。音樂不同於語言,很多抽象、細膩、深沈的感受,很難訴諸文字表達。正因如此,大多數介紹音樂的相關書籍,都不值得一讀,因為那些文字說明,通常與音樂作品沒有密切的關聯性,因為作曲家創作樂曲的心境未必全然反映在作品當中。一首樂曲,唯有透過對調性、節拍、速度、和聲、曲式、作曲手法、風格、甚至音樂術語、配器手法等等的多重認識,才能直指音樂的本質和內涵。


《琴聲、情深》的中文譯本受限於翻譯,有些音樂上的描述很難精準到位,但是瑕不掩瑜,仍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引用其中幾段心有所感的文句,與懷抱鋼琴家夢想的青年學子共享...

「想要以鋼琴為終生職志的人非得堅韌不可。」
「 絕對不可無感於音樂。就算你只是在練琴,也一定要將每一個樂句、每一次觸鍵,當作你在世上做的最後一件事。」
「一位鋼琴家,想彈出貨真價實的音樂,必須從多方面去體驗,單靠在樂器上的探索絕對不夠,多體驗人生。」
「放慢彈,要去感受曲子的韻律。」
「音樂家最怕的就是墨守成規。正因如此,古典音樂才會變得令人無比厭倦。」
「一切還是取決於你的琴聲能否傳達情意。琴練過頭,會變得太匠氣,要重新體悟音樂。」

    
@ 延伸聆賞:

德布西《月光》:http://youtu.be/ZIsQPdC9YnY
德布西《棕髪女孩》:http://youtu.be/a6P5V1pYniM
德布西《沉沒的教堂》:http://youtu.be/rfSBddhFvyA
拉威爾《加斯巴之夜》:http://youtu.be/UjfJ8H0guO4
拉威爾《G大調協奏曲》:http://youtu.be/X6k61LO2F9c
蕭邦《第三號敘事曲》:http://youtu.be/rJHo2J-2rAM
蕭邦《c小調練習曲》:http://youtu.be/uIsiYMiZYG4
蕭邦《降b小調奏鳴曲》:http://youtu.be/yWN9WC0NW3g
貝多芬《作品109號鋼琴奏鳴曲》:http://youtu.be/Rl597uOtCUQ



圖片出處:http://ppt.cc/hADW




* 本文版權為陳相瑜所有,若轉載使用請註明出處。© 2014 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