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管風琴家族樂器:小座風琴(Positive)

小座風琴(positive)是體型較小的管風琴(pipe organ),流行於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小型的小座風琴可放於桌上,較大型的則置於地上。一般常見的小座風琴有一層手鍵盤或兩層手鍵盤,偶有腳鍵盤者,音域較一般管風琴窄,設有幾個音栓可做音色變化。因為體積較小、可搬動、音量也較小,常見於小教堂,或是私人寓所。有些教堂將小座風琴置於大風琴的後方、演奏者的背面,這種小座風琴的手鍵盤德文稱做"Rückpositive",意指「背後風琴」,英文則稱為"Chair Organ",即今日所謂的 "Choir Organ"。







一般而言,小座風琴可說是大座風琴(The Great Organ)的縮小版,以笛類音栓(flute)及基礎音栓(principal)為主,音量比大座風琴小,音色也較輕巧,常做為詩班伴奏,或是樂團中的數字低音。10至17世紀的宗教音樂或是世俗音樂,都經常使用小座風琴。


傳統的宗教音樂或神劇都會加入管風琴。除了巴洛克時期的清唱劇最為常見外,古典時期以至於浪漫時期的彌撒曲或神劇,都會使用管風琴,如:海頓「創世紀」、莫札特「安魂曲」、孟德爾頌「以利亞」等,這類型音樂可使用小座風琴演奏,主要用於宣敘調的伴奏、合唱伴奏,以及數字低音。


管風琴音樂在巴赫所處的巴洛克時期達到顛峰,質量均優。與巴赫同時期的韓德爾,雖然管風琴的獨奏作品沒能流傳後世,卻創作了16首管風琴協奏曲Concertos for chamber organ and orchestra(op.4,op.7,op.6),這些旋律美妙動聽的協奏曲絕大多數是寫給手鍵盤彈奏的音樂,適合用小座風琴來演奏。筆者曾先後在1992年、2006年與台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北藝大弦樂團合作演出韓德爾第七號及十三號管風琴協奏曲。

                                                韓德爾演奏小座風琴的漫畫



管風琴音樂的發展到古典時期進入了停滯期,只出現零星的創作。天才作曲家莫札特雖然只寫了兩首給管風琴獨奏的幻想曲,卻完成了17首室內樂編制的教會奏鳴曲(Church Sonata,或稱Epistle Sonata)。這些創作於1772至1780年間的教會奏鳴曲,都是單樂章的小曲,主要用於天主教彌撒禮儀中。其中8首管風琴為必要的獨奏編制(obbligato solo),另外9首則擔任數字低音,這些教會奏鳴曲也適合用小座風琴演奏。

                                    演奏教會奏鳴曲常用的小座風琴



風琴時鐘(organ clock,或稱flute clock),是小管風琴與機械時鐘的完美結合,它體現了音樂藝術與工藝技術之美。18世紀末風琴時鐘從維也納開始流行,之後傳入英國、荷蘭、法國等地。自韓德爾,以至於海頓、莫札特、貝多芬都曾因應流行寫過一些風琴時鐘的音樂,因其輕巧可愛,也可用小座風琴演奏。

                                   風琴時鐘



筆者曾有幾次小座風琴的演出經驗,2006年8月參與瑞福吉合唱團於台北國家演奏廳「極簡與繁複」音樂會,擔任風琴伴奏;2006年12月參與國家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彌賽亞」;2014年6月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與國家交響樂團於國家劇院聯合演出普羅高菲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在第二幕的第二景中,茱麗葉跑到教堂向神父求助時,有一段小座風琴音樂的獨奏;2014年7月,與台北小愛樂於台北國家演奏廳,整場「巴赫清唱劇」的演出。

         芭蕾舞劇及清唱劇演出所使用的小座風琴



@ 延伸聆賞:
1.韓德爾第十三號管風琴協奏曲,F大調:http://youtu.be/SetKaceyF0U
2.莫札特教會奏鳴曲第十號:http://youtu.be/rYiSSYRx8bw
3.海頓風琴時鐘音樂:http://youtu.be/Ege3T-QswDA



* 以上照片來自網路。
* 本文版權為陳相瑜所有,若轉載使用請註明出處。© 2015 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