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腦》的作者茂木健一郎,是腦科學家,著有《腦與假想》、《思考的輔助線》、《欲望腦》、《感動腦》等與腦部研究的相關書籍。作者熱愛音樂、熱衷推廣音樂,更將他聆賞音樂的體悟與自身的專業結合,寫成《音樂腦》一書,詳述人腦如何感受音樂。也由於其獨特的學養背景,於2008年受邀擔任「狂熱之日」(La Folle Journeé)音樂節大使。
《音樂腦》內文說明音樂形成過程中的「時間性」,正是大腦處理資訊時的最初步階段。我們在聆聽音樂時,其實是腦中的「內在交響樂」與「外來交響樂」碰出火花的結果。全書共分為五章:音樂綻放笑容、邂逅音樂、音樂與創造力、如音樂ㄧ般活著、「音樂之力」特別對談。末章「音樂之力」的對談,是與法國「狂熱之日」音樂節創辦人瑞內·馬丁(René Martin)的訪談記錄,藉此讓我們得以ㄧ窺這個傳奇音樂盛會的原貌!
第一章:音樂綻放笑容
必須能夠了解真正的感動,才能擁有力量,音樂的真髓,便是能夠讓人獲得這種難以取代的生命根基。理解音樂的本質和凝視生命的核心,其實是同一件事。
所謂生存,原本就無法預測下個瞬間的變化。現場演奏即是活在當下的,現場演奏等於生存,面向不會再度重複的未來,將自己毫無保留地「投現」出去。最重要的是,要以真摯的心情聆聽音樂,真正的音樂就由此展開。
第二章:邂逅音樂
「 傾聽」和「創造」新事物是同義的。傾聽外界的聲音,是創造思考重要的糧食。是人自己內在世界的實踐和開拓。
聽音樂時感到喜悅的迴路,與飲食時感受到喜悅的基本迴路是共通的。「莫札特效應」的本質,並非在莫札特的音樂當中,而是在接受這音樂時,感到快樂的「我」的身體當中,透過「享受」莫扎特的音樂,來活化腦神經細胞。隨著越多自發性的發現,腦部「歡欣」的程度越大,自我的生命將有更大的收穫。
所有的藝術中,音樂與生命原理最相近,與生命哲學根基相繫。音樂是所有藝術的中樞,音樂的本質就是真理,聆賞音樂的當下,就是處在真理之中。
第三章:音樂與創造力
黑暗,原本就是人類的本質之一。莫札特的音樂突破了潛藏在生命之中的黑暗,而誕生光明、活潑。日子總是平凡且無趣,但這才是所謂的活著。不幸時,藝術更能滲入心扉。對舒伯特來說,所謂音樂表現,便是自己的生存方式,他的音樂接近真實的人生。
第四章:如音樂般活著
華格納的歌劇蘊含著「對人性的眼光」,若能從其中感受到什麼,人生也會因此改變。音樂或節奏,原本就是自由的,只要能夠超越各種音樂類型的限制,不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束縛,便有可能發現自己新的可能性。
我們的腦內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相互連結,腦內的作用有如交響樂般。思考時最重要的,是「節奏」,這種節奏,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側耳傾聽,將發現體內的節奏底下,大多隱藏著自己的欲望及願望。將音樂化為祈禱,主動尋求音樂中「無法言喻、無法理解的事物」的體驗,能給腦部帶來強烈的喜悅,並為自我的生命,帶來強烈的活力。
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當成音樂來感受;生命中的任何空間及時間,皆可當音樂來感受。音樂的意義是自由解釋的,與生命的律動相近。世上的一切,皆是音樂。音樂的本體,無法窺知,也無法探測,而是在於如何想像,聆聽的本質,就在此。
第五章:「音樂之力」對談
人們共同聆賞音樂時,喜悅將倍增。大家所需要的,是與真正的美相遇,在今日,藝術家的角色,應被賦予社會使命,讓更多人接觸美麗的作品。「狂熱之日」就是希望創造出一個讓「新觀眾能夠與美相遇的場所」,讓古典音樂成為人人觸手可及的事物。
沒有比現場演奏更美麗、精彩的經驗了,將音樂的感動與家人分享,是最重要的事。「聽音樂」是非常主動的行為,演奏家做出「演奏」的行為,而觀眾做出「聆聽演奏」的行為。「音樂是靈魂的語言」,沒有比音樂更強烈的事物了,音樂本身,就是原動力,是最美麗的語言。「狂熱之日」希望能夠讓全家人共享音樂的感動,創造留存在人們心中一輩子的回憶!
齊克果說:「人類在信仰中才能找到存在,古典音樂正是尋找信仰的路徑之一。」尼采也曾說:「沒有音樂,生命將是一個錯誤。」作者期盼每個人都能透過聆賞音樂,特別是現場演奏,去理解真理、體悟生命,進而得到美好的喜悅與感動!
* 本文版權為陳相瑜所有,若轉載使用請註明出處。© 2015 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