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5日 星期二

管風琴的歷史沿革與管風琴家角色的轉變

管風琴的歷史沿革

管風琴可說是最古老的樂器,它的源頭可追溯至希臘神話牧神潘所吹奏的潘氏管(panpipe)。歷史學者普遍認定最早的管風琴是出現於西元前230年的水力管風琴(hydraulis),由一位住在埃及亞力山卓城(Alexandria)的希臘工匠Ctesibius所發明。


最初的管風琴置於戶外,用於娛樂性質。羅馬帝國興起後,管風琴被用於異教的崇拜及娛樂,甚至作為競技場內將基督徒餵食給獅子時,營造刺激氛圍的樂器。所以早期的管風琴不但與教會的崇拜無關,甚至成為迫害基督徒的一個象徵。初期教會的崇拜是以無樂器伴奏的人聲來進行,到了西元1000年因教會快速擴展,決定將樂器納入教會崇拜。管風琴因為音量宏大,一開始被放在戶外,用於提醒會眾來做禮拜,1054年始被用於崇拜禮儀之中。隨著基督教在西方傳開,管風琴在教會禮儀中的地位日趨重要,管風琴音樂也在巴洛克時期達到一個高峰。1962年梵二大公會議更明訂管風琴是唯一用於教會禮儀的樂器,管風琴至此成為教會的象徵,管風琴音樂被認定等同於教會音樂。


傳統教堂管風琴



事實上,管風琴依其用途及建置地點分為教堂管風琴(church organ)、戲院管風琴(theatre organ ),以及音樂廳管風琴(concert organ)三種。戲院管風琴是因應默片(silent films )的需要而建置的管風琴,在默片播放時擔任音效伴奏,以即興演奏方式呈現。劇院風琴流行於20世紀前30年,琴座外觀花俏俗麗,成馬蹄形。但隨著默片的沒落,劇院管風琴也逐漸式微,現存的劇院管風琴有許多被安置在體育館、公園或百貨公司裡,演奏娛樂性高的音樂。音樂廳管風琴則是為音樂會演出而設計的管風琴,除了少數管風琴獨奏會外,多用於交響樂團演奏。由於科技的進步,現代音樂廳管風琴多採用分離式琴座,有別於傳統教堂管風琴的琴座與音管合體的機械式設計,琴座可視演出需要調整位置。近二、三十年來也有更多的教會因傳統管風琴的造價昂貴、維修麻煩,而選購數位管風琴(digital organ)代替。




劇院管風琴



音樂廳管風琴





管風琴家的角色

傳統的管風琴家就是教堂的風琴師,他們所演奏的音樂就是禮儀音樂,用來敬拜、讚美上帝的,所以風琴師通常具備教徒身分。大多數音樂院的管風琴學習也是以培養教會風琴師為目的,必須修習宗教音樂的相關課程。但隨著社會結構的快速變遷,存在主義、個人主義、多元文化的盛行,以及大批不同信仰移民的湧入,基督教在西方逐漸沒落,教會風琴師的出路也日益困難,許多學校裁撤管風琴部門。我的母校美國西北大學早在90年代後期已關閉「教會音樂及管風琴演奏」系,2017年7月聯合國將德國管風琴音樂及管風琴製造技術列為「非物質類」文化保護遺產。2019年6月又有University of Oklahoma打算關閉學校的American Organ Institute,裁員69名,引發軒然大波。



但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各國新的音樂廳的興建,建置了許多音樂廳管風琴,更多的管風琴家也不再固守教會風琴師的職位,力求創新突破,以成為音樂會管風琴演奏家(concert organist)為職志。以曾經來台灣演出的黑爾(Felix Hell)以及卡麥隆·卡本特(Cameron Carpenter)為例,他們不在教會司琴,演出的曲目也不完全是經典管風琴曲目,他們自己改編管弦樂曲、鋼琴曲,或是嘗試與其它樂器合作演出,致力於開發管風琴的各種可能性。



卡麥隆及Marshall & Ogletree Touring Organ


像卡麥隆·卡本特這樣具有世界知名度的管風琴家,擁有自己專屬、可攜式的數位電子管風琴(Marshall & Ogletree Touring Organ)。這架造價1400萬美金的琴是卡麥隆參與設計的,採集儲存了超過20架世界級管風琴的音色,因此管風琴不再受場地的限制而演出機會大增,曲目也更加寬廣而世俗化。這些深具企圖心與開創性的音樂家為管風琴這項古老的樂器注入新的活力,賦予它更多的可能性,也讓管風琴家逐漸走出傳統教會風琴師的角色,讓我們拭目以待這些轉變!


* 本文版權為陳相瑜所有,若轉載使用請註明出處。© 2019 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