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教課的空檔,在學校書店看了一本關於鋼琴學習的書籍《過度教育,一個天才鋼琴家的血淚告白 》(La Démesure),內容講述一位天才兒童在父親高度期待下,自兩、三歲起被迫長時間的練琴,從起初的一天2到3小時,到後來的10幾個小時無止盡的練習,飽受身心虐待的真實血淚故事。這位法國女鋼琴家,曾以最年輕的參賽者身份,贏得國際性鋼琴大賽第三名,當年的第一名,正是現在揚名國際的中國鋼琴家郎朗!
我看到隱藏在這榮耀光環的背後,竟是這般慘絕人寰的血淚代價:脫下衣服用皮帶抽打;沒練好琴不准吃飯;假日被反鎖於琴房內練琴;甚至是「連狗都不如」等言語上的羞辱。很難想像這樣駭人聽聞的事情,仍然發生在21世紀的已開發國家—法國,我讀著讀著,不禁潸然淚下,久久不能自已......
一位成功的職業鋼琴演奏家的養成過程,其困難度與挑戰,的確大於其它樂器的音樂家。除了一般音樂家需具備的能力外,鋼琴家還必需具備驚人的樂譜記憶力,過人的專注力與體力,快速的學習能力以應付數量龐大的曲目,還有能駕馭現代鋼琴的一雙大手。
大多數成功的鋼琴家,都是在非常年幼時就開始接受鋼琴訓練,而且必須持之以恆地每日數小時的練習。優秀者,在7、8歲以後就開始參加各種大小比賽,16、17歲以後為國際性的大賽做準備。在20世紀的前半葉,國際性的鋼琴大賽屈指可數,可是現在各種國際性的鋼琴比賽多到不勝枚舉。鋼琴家在成名之前,必須過關斬將,付出極高的金錢及心力之代價,換取微乎其微揚名國際的機會。
《過度教育》一書的主角,雖因身心受虐而導致嚴重厭食症,但憑著自身堅強的意志力,在學校老師的協助之下,突破重重難關,終於逃離父親的魔掌,進入她夢寐以求的醫學院,從一個受虐者,變成一個關懷受虐兒童的醫生。導致她受虐的鋼琴,最終成了撫慰她心靈的朋友,而她經歷死蔭的幽谷所演奏出的琴聲,也成為感動醫院病童的天籟之音!
本文主角強韌的生命力,使我聯想到二戰中在納粹集中營死裡求生,《向生命說Yes!》的作者 ,偉大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1905-1997)。在這個自殺時有所聞的時代裡,那股能引發正面力量的源頭,究竟是什麼?身處世界快速變動中的我們,應如何自處,又如何幫助我們身邊有各樣不同心理疾病的親友呢?
回到兒童鋼琴教育的議題,家長常有的疑問不外乎是:孩子從幾歲起可以開始學鋼琴?孩子一天應該練多久的琴?我的孩子有音樂的天份嗎?我的孩子應該讀音樂班嗎?我的孩子適合從事音樂專業工作嗎?我只能說,這麼多的問號並沒有統一的答案,但仍有一個大方向和原則可依循。
如果孩子不能達到會自己吃飯、上廁所、排積木等基本行為能力的要求,學習鋼琴這種高度小肌肉控制的樂器,恐怕言之過早。《一萬個小時的神奇威力》,《讓天賦自由》兩本書都印証了熱情才是願意辛苦練習的最佳動力。音樂是人類最珍貴的資產,我的看法是,先別管天份、出路,重點是透過樂器的學習體會音樂之美。學習鋼琴的過程所應具備的耐性、專注力、記憶力、思考力、感受力,是一切學習的根本,即便不能成為耀眼的、國際級的音樂巨星,還是可以成為對社會小有貢獻的音樂工作者。
總之,在夢想孩子成為偉大的「鋼琴家」之前,先教育孩子成為一個真真實實、知道如何生活的人吧!
* 延伸閱讀:《琴緣一生》史蘭倩斯卡傳;《我用鋼琴改變世界》郎朗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