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薩伊德《音樂的極境》


《音樂的極境》(Music At The Limits)是著名的音樂、文學、政治評論家薩伊德(Edward W. Said,1935-2003的音樂評論集,全書收集1983-2003年間薩伊德的音樂評論,他以專業樂評家的角色闡述其對當代音樂、音樂家、音樂會、音樂著述等的獨特觀點。


 薩伊德(1935-2003)是生於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美國人,幼時居住耶路撒冷及開羅,接受英式教育,哈佛大學英國文學博士,1963-1991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教授。薩伊德以文化評論著稱,他的著作《東方主義》、《文化與帝國主義》、《鄉關何處》、《遮蔽的伊斯蘭》是最為人所熟知的著作,他以其特殊的成長、受教背景,揭櫫迥異於西方霸權思想的東方觀點。






薩伊德也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家、歌劇評論家。除了《音樂的極境》外,音樂的相關著作有《音樂的闡釋》(Musical Elaborations)、與巴倫波因合著的《平行與弔詭》(Parralles and Paradoxes)、遺作《論晚期風格》(On Late Style : Music and Literature Against the Grain)。


1990年代初,薩伊德在倫敦邂逅猶太音樂家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此後的近十年,這兩位有著相似複雜,甚或對立的國族背景之思想者,就共同關心的音樂、文化、社會問題相互切磋,並於1999年在德國威瑪共同創立了「西東樂集工作坊」,致力於讓年輕的以色列與阿拉伯音樂家超越種族藩籬,共同工作成長。


《音樂的極境》所收錄的文章,主要是薩伊德擔任《The Nation 》雜誌樂評期間所寫,全書共分三部分,1980年代、1990年代及2000年以後。論述範圍極廣,評論涵蓋了:作曲家、歌劇作品、歌劇製作演出、音樂節、音樂會曲目的安排、指揮家、歌唱家、鋼琴演奏家、音樂著作等。前言是與他惺惺相惜的指揮家好友巴倫波因所寫的。


 薩伊德對當前音樂教育越來越專門化,提出強烈的批評。現代音樂教育生產技巧勝任的演奏家,但擁有的理論和音樂學的相關知識非常的淺薄,對此他感到憂心。此外他也對歌劇和文本之間的關聯性、社會背景、詮釋角度,提出精闢的見解。全書多次討論顧爾德(Glenn Gould)、理查·史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華格納 (Richard Wager)和巴倫波因,顯見薩伊德對他們的推崇與重視。


現今的時代,已少有像薩伊德這種博學多聞、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了,《音樂的極境》所收錄的文章或許受限於其評論的年代,但它著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既寬廣又有深度的視野。音樂家不該甘於當音符的發聲機,每個音樂工作者都應該提昇自己的高度,以知識分子自居,成為文化、藝術的推動者。借用顧爾德1964年對多倫多大學畢業生的演說:「音樂和正面事物相關,不是一種可以分析的商品,而是從負面事物劈出來的...,用來抵抗四面八方包圍它的那片負面虛空。」



~2014-6-21~


© 2014 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辛東一教授《管風琴反映文化》講座


~2023-6-1 《管風琴反映文化》講座,陳相瑜彙整編輯~


由台灣兒童管風琴推廣協會主辦、韓國管風琴家辛東一教授《管風琴反映文化》的講座於2023年6月1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

管風琴,英文organ,德文orgel,法文orgue,縮寫都是org,與organicorganize有相同的字首,代表管風琴是一個有機的組成之樂器。透過管風琴的歷史沿革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域或國家的文化和美學概念。


「早期管風琴」:「水力風琴」是現存史料關於管風琴最早的記錄,西元前250年由希臘亞力山大的工程師德斯比亞斯(Ktesibios)所發明,利用人力泵氣並以水力防止空氣外洩,使儲存的空氣吹管而發聲。至西元120年,已出現以風箱(bellows)儲風的風琴,演奏時需要額外的人力為風箱泵風。迄今仍可演奏的最早的管風琴是建於1435年位於瑞士錫安山聖母院的「燕巢管風琴」。


「黃金年代巴洛克時期」:西班牙是15世紀末到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霸權,水平式的喇叭音管是西班牙管風琴的特色,比一般直立的音管音量更大,是其強大國力的象徵,樂曲也多是「信號樂」這類較雄壯的風格。此外,也常有兩個organ case面對面的設計。相較於西班牙,義大利式的管風琴較小,只有一個鍵盤,義大利是一個歌唱的國家,管風琴的演奏強調模擬人聲的歌唱。巴洛克時期的法國已是中央集權的國家,管風琴也標準化,簧類音管是其特色,有各式各樣不同音色的簧類音管。


巴洛克時期的德國還是封建制度的社會,不同地區的管風琴有不同的特色。南德信奉天主教,管風琴風格接近法式管風琴,琴的外觀常有華麗的裝飾。北德信奉基督新教,商業發達、經濟富裕,管風琴受荷蘭的影響,更高大、更複雜,擁有黃金般的音色質地。中德是巴赫生活的區域,巴赫的管風琴作品與G. Silbermann所製造的管風琴有密切的關係,位於Saxony、靠近萊比錫的弗萊堡大教堂(Freiburg CathedralSilbermann於1714年建造的管風琴充滿「銀色」的音色,最能展現巴赫管風琴音樂的特色,德國的管風琴也最適合演奏複音音樂。


「1819世紀管風琴」:受到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音樂潮流的改變等因素的影響,管風琴的製造與音樂風格也有重大的轉變,以電力取代人力;由「複音音樂」管風琴轉向「交響式」管風琴;從教堂、貴族家中進入普羅大眾活動的公共領域,例如:英國里茲市政廳管風琴(Leeds Town Hall organ),澳洲雪梨市政廳管風琴(Sydney Town Hall organ)

「管風琴與在地文化的結合」:由宣教士Diego Cera1824年建造的菲律賓「竹製管風琴」(Las Piñas Bamboo Organ)是管風琴與在地文化結合的一個表現,其獨特的音色展現了東方文化。


位於加州的迪士尼廳管風琴,建於2004年,其薯條般的音管造型是現代流行文化的象徵。

韓國麗水「天塔管風琴」及美國聖地牙哥Balboa Park的「涼亭管風琴」都是戶外管風琴,結合了休閒與音樂。
建於1904年的美國費城「梅西百貨管風琴」,管風琴音樂成為逛街的一大樂趣,是商業與音樂的完美組合。


「電子管風琴與虛擬音栓系統」:20世紀末電腦技術突飛猛進,電子管風琴也更加普及,近年來更有Hauptwerk Virtual Organ System的發明,將世界重要的管風琴音色收錄其中,方便管風琴家認識不同類型管風琴的特色。但這些終究只是管風琴的替代品而已,就像在家聆聽音樂無法取代現場的表演一樣,真實、美好的管風琴音樂只能在管風琴上呈現。






~2023-6-2~


*延伸閱讀:https://hysylvia.blogspot.com/2014/05/blog-post_8386.html

https://hysylvia.blogspot.com/2014/05/blog-post_8.html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TSO夏日音樂漫步》莊東杰x張凱閔


燠熱的週日午後我漫步到台北中山堂聆賞北市交的音樂會,由旅德指揮家波鴻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莊東杰與英國里茲鋼琴大賽第四獎的張凱閔合作演出。曲目包括:李姆斯基-柯薩科夫《沙皇的新娘》序曲、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以及蕭斯塔科維契《為劇場樂團而作的組曲》。

蕭斯塔科維契《為劇場樂團而作的組曲》以舞曲為主軸,共8個樂章,這首作品是由蕭斯塔科維契的友人阿托夫米揚(L.Atovmyan)所編寫的,最初是為電影或芭蕾舞所改編的配樂,因此音樂充滿了畫面感,樂團還加入了手風琴、薩克斯風等樂器,音色更加豐富多彩,也讓聽眾感受到蕭斯塔科維奇幽默風趣的一面。

這是我第一次觀賞莊東杰的演出,他的指揮風格精準又精簡,肢體語言並不誇大,很多時候是用引導的方式在指揮,讓樂團有更多的揮灑空間,能自在地歌唱。安可曲—拉赫曼尼諾夫《無詞歌》莊東杰採用了相對流暢但具有更大彈性的速度,讓音樂更加浪漫而感性。

全場音樂會最令人難忘的是優秀青年鋼琴家張凱閔的表現。他的音樂真摯自然,音色晶瑩澄澈,非常適合表達蕭邦音樂特有的詩意與靈動,彈性速度也恰如其分、不矯揉造作,慢板樂章鋼琴與弦樂水乳交融,美的如夢似幻,非常動人,聽得我熱淚盈眶。第三樂章若能盡情地揮灑,展現更多的charisma 就更完美了。協奏曲演出完聽眾掌聲不歇,因此張凱閔連續演奏了《英雄波蘭舞曲》和《C小調夜曲,作品48之一》回應聽眾的熱情。

2023年我曾在國家演奏廳欣賞張凱閔與白立君雙鋼琴的演出,對他的音樂性及精湛紮實的技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兩年後見證了這位年輕鋼琴家藝術生命的大幅成長,這背後是多少的堅持與努力啊!音樂會後也巧遇張凱閔台中二中的老師,小提琴家兼指揮家吳昭良老師,他全家專程從彰化北上來為張凱閔加油打氣,師生情誼令人感動!我們都同心祝福張凱閔,10月在華沙舉行的蕭邦鋼琴大賽能一路過關斬將,榮獲佳績!

~2025-8-10~

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2025衛武營管風琴x薩克斯風音樂營】

歷經一年辛苦的籌劃、無數次的開會討論,由衛武營主辦,「台灣兒童管風琴教育推廣協會」(Orgelkids Taiwan)與「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MIT Saxophone Ensemble 」攜手協辦的【2025衛武營管風琴x薩克斯風音樂營】於7月21~25日在衛武營藝術中心盛大舉行。

管風琴課程由榮獲五項大獎韓裔美籍的管風琴家吳恩惠(Grace Oh)以及台灣管風琴家陳相瑜共同主持;薩克斯風的師資陣容非常堅強,包括:拉斯·麥庫斯(Lars Mlekusch)、菲利浦·蓋斯(Philippe Geiss)、文森·大衛(Vincent David)、瓦倫丁·科瓦列夫(Valentin Kovalev)、本堂誠(Makoto Hondo )以及多位國內頂尖高手,此外還有朱郁柔和蔡佳修兩位通識課程的老師。大家在短短的五天內發揮最大的熱情,指導四位管風琴學員以及近百位的薩克斯風學員。

音樂營的活動安排了三場音樂會,包括:開幕教師音樂會《薩克斯風狂想》、《花露露的夏日嘉年華》吳恩惠管風琴演奏會,以及閉幕師生音樂會《萬彩協奏–管風琴與薩克斯風》。管風琴課程則包括了「揭密亞洲最大管風琴」、「巴洛克式風琴與交響式風琴觸鍵的體驗」、「音栓的選用」等,此外還有獨奏、四手聯彈、八手聯彈、以及與薩克斯風合奏等多首曲目的指導。

管風琴組學員包括:何培怡、林薇、張卉妡和黃于倩,這四位優秀學員當中有完成管風琴碩士文憑的,也有正在攻讀碩士學位的,他們通過嚴格的甄選,非常幸運地可以連續五天沈浸在美麗的衛武營音樂廳,彈奏亞洲最大的管風琴。

管風琴作為一項古老的樂器,與流行、爵士樂的代表樂器—薩克斯風的組合,可說是既創新又有趣,當初在規劃合奏曲目時頗費一番心思,最後選用了韓德爾降B大調第六號管風琴協奏曲第一樂章、魏多(Widor)第五號管風琴交響曲的《觸技曲》,以及聖桑《管風琴交響曲》終曲樂章等作品,加以改編後於閉幕音樂會中演出。薩克斯風淋漓盡致的表現力,加上管風琴磅礴的氣勢,創造出驚人的能量和精彩的效果,閉幕音樂會《萬彩協奏–管風琴與薩克斯風》得到觀眾一致的好評與喝采!

完成一項艱鉅的任務是眾志成城的結果,幕後推手功不可沒,除了衛武營學推部諸多同仁的努力不懈外,也格外感謝「台灣兒童管風琴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蔡純慧老師、音樂總監朱郁柔老師,以及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創辦人兼團長陳冠文統籌課程、行政等相關事宜,讓音樂營得以順利圓滿完成。音樂營的活動雖然已經畫下句點,但這份存留在心中的感動仍會一直延續……


~2025-8-2~


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聽蒸汽—高火管風琴》

沿著手扶梯而下,進入寬闊明亮的高雄車站大廳時,一座美麗閃亮的金色管風琴就矗立在眼前,這就是大家引頸期盼許久的高火管風琴啊!它已在6月下旬完成組裝測試,並進入試營運的階段。

高雄車站共感空間計畫「高火科技廟」由屢獲大獎的侯林設計製作,包括六項裝置藝術作品:聽蒸汽、看時間、掛燈籠、停樹下、染色彩、映回憶,其中「聽蒸汽—管風琴」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項。

「聽蒸汽—高火管風琴」委託匈牙利最大的管風琴製造公司POM (Pécsi Orgonaépítő Manufatúra)建置,其發想靈感來自火車的汽笛,外觀看起來與傳統樂器「笙」相似,但更高大雄偉。這架琴共有303根音管、13個音栓,包括:主音音管、笛類音管、絃管以及各種泛音音色。此外,還別具巧思加上6種特殊音效,包括:汽笛、銅鐘、木魚、小堂鼓、小鈸及小鑼。可透過觸控面板來選取音色及樂曲,並搭配燈光色彩的變化呈現不同的音樂氛圍,是藝術、娛樂與科技的完美結合。

7月26日上午10點,一群衛武營管風琴音樂營的師生們、高雄鼓山教會、台南太平境教會,以及輔大淨心堂的風琴師,大家齊聚在高火管風琴之前,聆聽侯林設計負責人—侯慶謀先生為我們解說「高火科技廟」計畫背後許多有趣感人的故事,之後也邀請大家為管風琴錄製樂曲。

高火管風琴的底座由不鏽鋼打造而成,非常堅固且暗藏玄機,有鼓風裝置及相關設備。侯先生從裏面拿出鍵盤,讓大家自由發揮來演奏,我們一人一曲,陸續錄製了《奇異恩典》、《祢信實何廣大》等經典聖詩、聖誕歌曲,以及皮亞佐拉的《遺忘》。還有人突發奇想,覺得高火管風琴是求婚的浪漫地點,所以彈了孟德爾頌的結婚進行曲。最有趣的是《丟丟銅》,我們在樂曲的前後分別加上汽笛和銅鐘的音效,非常符合高火管風琴的設計理念。這些樂曲讓高火管風琴的曲目更加豐富而多元,大家玩得不亦樂乎,非常過癮。

2025年8月16日晚上7點,在高雄車站B1中央廣場將舉行「高雄車站共感空間計畫」開幕音樂會,由多個音樂團體「拼場」演出,誠摯地邀請大家蒞臨,見證高雄車站的蜕變,並在樂音中鳴笛點燈,與這座車站一起走向未來!


~2025-7-29~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臺北音樂廳—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新家


6月13日晚上我到國家音樂廳聆賞坎布雷林(Sylvain Cambreling)指揮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與小提琴家芭耶娃(Alena Baeva )的演出,除了精彩的蕭斯塔科維契《A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外,最令人期待的是法國作曲家梅湘的《基督升天》管弦樂版。


TSO這幾年開創了新的格局,成績有目共睹,除了邀請指揮大師殷巴爾大幅提升樂團的演奏水準外,也積極地開拓具有指標性、前瞻性的曲目。梅湘是法國現代音樂的領航者,《基督升天》是其代表作之一,這場演出讓愛樂者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風格的曲目。


TSO長期於八德路三段社教館的8樓進行排練,其空間大小及音響效果都無法滿足樂團的期待,深深地影響排練的品質,所以TSO一直在爭取一個屬於自己的新家。歷經新冠疫情的停滯低潮,最近欣聞規劃許久的「臺北音樂廳」總算要進入審議階段的好消息,希望能儘快開工落成。


未來的「臺北音樂廳」座落於信義路「美國在台協會」(AIT)的舊址,音樂廳將設置1500席葡萄園式的專業音樂廳以及600席多媒體排練實驗空間,並作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與臺北市立國樂團的常駐地。


臺北目前雖然有許多音樂表演場所,但除了臺北國家音樂廳屬大型演出場地外,包括國家演奏廳、誠品演奏廳、南港科技園區音樂廳等,多為容納3、4百人的小型演奏廳,而可容納1500人的「臺北音樂廳」正好介於中間,可彌補中大型場地的需求。此外,音樂廳內也會安裝管風琴,有別於1987年設置的臺北國家音樂廳巴洛克機械式管風琴,「臺北音樂廳」管風琴將配備有預設鈕的電腦系統以及可移動式的演奏琴台,以符合不同演奏形態與各類音樂風格的需求。


成就一個城市的偉大,除了醒目、傲人的地標外,更重要的是能展現城市精神的人文內涵。臺北市作為臺灣的首善之都,我們有觀光客必訪的台北101大樓,也需要能夠代表城市之聲的TSO來傳達臺北的特色。我們期待TSO的新家「臺北音樂廳」如期落成,成為能代表臺北精神的文化堡壘!


~2025-6-17~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大稻埕長老教會設教150週年管風琴演奏會系列2


大稻埕長老教會於1875815日由馬偕博士設立,到20258月將滿150週年,因此教會精心籌劃了管風琴演奏會系列活動來慶祝設教150週年。2025518日系列音樂會的第二場由大稻埕教會的兩位管風琴師林麗真、陳相瑜老師共同演出,除了管風琴獨奏外,也有少見的管風琴四手聯彈。


音樂會在主任牧師謝大衛的簡單開場及禱告之後展開。首先登場的是陳相瑜,演奏現任台中教育大學音樂系系主任謝宗仁教授的《起初》,這首樂曲於20221122日在高雄衛武營音樂廳舉行首演,由作曲家親自擔任演出。曲名源自舊約聖經創世紀第一章第一節:「起初,神創造天地」,樂曲從腳鍵盤的低音長音緩慢地展開,接著有源源不絕的流水、清脆的鳥叫聲,曲末萬物皆備,歡欣喜悅!


第二首是布克斯特胡德(D.Buxtehude)《d小調觸技曲,BuxWV155》,布克斯特胡德是巴赫之前最偉大的管風琴演奏家兼作曲家,深深地影響巴赫的音樂創作。d小調觸技曲由華麗、即興的樂段與較嚴謹的聲部模仿樂段交織而成,展現了布克斯特胡德高超的作曲功力。


接著是林麗真老師演奏兩首巴赫的作品,分別是聖詠《我的心神當歡喜起來,BWV654》以及《降E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552》,降E大調的三個降記號象徵父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真神,這兩首樂曲也是台語聖詩223首和27首的主題旋律。


管風琴音樂在巴赫去世後快速沒落,直到浪漫時期的孟德爾頌發現了巴赫《馬太受難曲》手稿後才逐漸復興。布拉姆斯晚年曾創作向巴赫致敬的11首聖詠曲,《g小調前奏曲與賦格,WoO10》運用浪漫派音樂常見的半音旋律與和聲進行,展現了熱情又糾結的情感。


演奏會的下半場轉為較輕鬆的曲目,以瓊斯(R.Jones)三個樂章組成的《生日組曲》祝賀大稻埕教會,並以帕迪尼(C.Pardini)改編的《奇異恩典觸技曲》祝福教會未來的年日經歷更多上帝奇妙的恩典。


壓軸曲目由陳相瑜與林麗真一起演奏英國作曲家盧特(J.Rutter)的《復活節主題變奏曲》,樂曲以15世紀的讚美詩「我的兒子們和女兒們」(O Filii et Filiae)為主題,變奏則呈現藍調、舞蹈節奏、觸技曲等多重風格,充滿了節慶的歡樂氛圍。


音樂會最後在四手聯彈的安可曲貝達德(D.Bedard)《詼諧曲》以及謝牧師的祝禱中圓滿結束。感謝眾多親友師長的參與支持,讓音樂會座無虛席,我們合唱界的大家長,也是我敬愛的杜黑老師特別蒞臨,給我不少的鼓勵。會後有全體的大合照,為這歷史性的時刻留下美麗珍貴的回憶。



~2025-5-23~

2025年2月7日 星期五

《2025匈牙利管風琴參訪之旅—佩奇主座教堂管風琴》系列4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PpajTrtI-UXpgpSvUc59aj2Jtx_zAOys


1月20日下午我們到佩奇主座教堂參觀,佩奇主座教堂(Pécsi Székesegyház, Pécs Cathedral)位於匈牙利南部的佩奇市(Pécs),是匈牙利最著名的天主教堂之一,擁有上千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4世紀。現今的佩奇主座教堂是1882年-1891年由奧地利建築師 弗里吉斯·舒勒克(Frigyes Schulek)大規模重建的,外觀採新羅馬式建築風格,線條簡潔、結構對稱,最顯著的特色是四座高塔,教堂外還有栩栩如生的12使徒雕像。


佩奇主座大教堂管風琴興建於1887年,由管風琴商József Angster 建置,包含6101根音管、81個音栓,四層手鍵盤依序為Hauptwerk、Positive、Oberwerk、Récit和Solo,這種規格不只在19世紀,即便是在當今的2025年,都算是相當宏大的,是一座具有法國 Cavaillé-Coll色彩的交響式管風琴。管風琴於1990年重建,其中有300根新的音管,並於2008年增加電子控制系統及可移動式琴座,以增進演奏的便利性。


接待方特別安排佩奇在地著名的管風琴家Balatoni Sándor為我們示範解說。除了教學外,Sándor也經常演奏,常在交響樂團裡演出,我跟他提起曾經演奏過巴爾托克的歌劇《藍鬍子公爵的城堡》,他表示這部作品在匈牙利經常上演,他演奏過多次,管風琴的部分很重要。彼此相談甚歡,也希望將來能有更多交流的機會。


~2025-1-27~




《2025匈牙利管風琴參訪之旅—克爾文廣場歸正教堂》系列1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a8BGV4vq49-0NXYWiAw5DmsY197yYxxh

2025年1月19日,我興奮地踏上匈牙利的國土,展開為期三天兩夜密集的管風琴參訪行程。同行的有建築師、美術系教授、紀錄片導演、管風琴商,以及我的同行—管風琴演奏家。


第一站我們來到克爾文廣場歸正教會(Kálvin téri református templom),它是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新教教堂,位於佩斯(Pest)一側,與克爾文廣場(Kálvin tér)同名,教堂由Vince Hild 設計,於1830年完工。教堂外有神學家克爾文的雕像,教堂建築以白色為基調,帶有新古典主義的風格,簡潔而莊重,是匈牙利新教的精神堡壘。


教堂裡原有的機械式管風琴是後巴洛克時期的歷史樂器,於1829年由Jacob Deutschmann 建置,後來歷經戰亂及歲月的摧殘不堪使用,遂委託匈牙利最大的管風琴公司”POM”(Pécsi Orgonaépítő Manufatúra)於2014年修復與重建。琴座有兩層手鍵盤加腳鍵盤、29個音栓,最適合演奏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到後巴洛克時期的音樂。


管風琴師兼管風琴顧問Homolya Dávid András為我們解說並示範這架深具歷史意義的琴。值得一提的是,這架琴的音栓不多,但在腳鍵盤上卻配有Cornet音栓,可作為小型的喇叭音管演奏。混合音栓Mixture可分爲兩段式使用,和東吳大學安素堂管風琴的混合音栓有異曲同工之妙。


~2025-1-24~

《2025匈牙利管風琴之旅 — 巴爾托克國家音樂廳》系列2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EtTN-gU3DpU5SaLMZIc_dnh-ScogEyDK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nAedVl2w5G05H4DcX-r-7nWkzQCkTYY1


1月19日離開克爾文廣場歸正教堂後,約莫18:30我們驅車抵達此行的第二站—布達佩斯藝術宮Müpa Budapest(Palace of Arts)。藝術宮由Zoboki和Demeter兩位建築師及其合作的建築事務所設計,於2005年開幕,藝術宮包含了多個場館,我們參觀的是以匈牙利最著名的音樂家巴爾托克為名的「巴爾托克國家音樂廳」(Béla Bartók National Concert Hall )。


蘊含哥德式教堂氛圍的「巴爾托克國家音樂廳」由聲學家Russell Johnson 設計,被譽為世界五大頂尖音樂廳之一,殘響約2秒,最多可容納1656個座位,二樓和三樓另有60個學生站席。音樂廳的內裝色彩分明,以紅、藍、金加上木質色調為主的搭配,展現了匈牙利文化的獨特性,並營造溫暖莊重的氛圍,更有優化聲學的效果。


巴爾托克國家音樂廳的管風琴由德國的Orgelbau Mühleisen與匈牙利的POM共同建置,於2006年啟用,包含92個音栓、五層手鍵盤,依序是Grand、Positive、Récit、Solo、Chamade,音栓則是直式排列、分置鍵盤兩側,所有的標示都非常清楚,大大減少管風琴家初來乍到的摸索時間。


琴座上方的Chamade音管包含16呎、8呎、4呎三組,非常雄偉壯觀,我們也進入管風琴的內部,參觀各層鍵盤的音管配置,主辦單位特別邀請了一位主修經濟學的帥哥擔任翻譯,最後他在這架管風琴上彈了Léon Boëllmann  Suite Gothique 的第一樂章,他興奮地表示,之前只能在鋼琴上模擬,今天能在匈牙利最大的管風琴上演奏,真是美夢成真啊!


~2025-1-25~

2025年1月30日 星期四

《2025匈牙利管風琴參訪之旅—POM佩奇管風琴製造廠》系列5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jn4M4jim_aezod5uAJJPXJSDWqp3veOb

佩奇管風琴製造廠(POM,Pécsi Orgonaépítő Manufatúra)位於匈牙利第五大城佩奇(Pésci),離首都布達佩斯近3小時的車程。佩奇管風琴製造廠於1992年9月成立,目前約有50名專業人員,是匈牙利最大的管風琴製造公司,也是歐洲規模最大的管風琴製造廠之一,公司由Budavári Attila 與弟弟Budavári Csaba 共同創立,其曾祖父Lipót Schiffrich及多位家族成員曾在佩奇著名的Angster管風琴製造廠工作。


1月20日與21日我們兩度造訪POM,除了參觀即將於2025年中啟用的「新高雄火車站裝置藝術管風琴」外,Attila也熱心地為我們介紹管風琴的製作流程,從一開始各種木材的裁切烘乾、金屬音管鉛錫比例的調配熔合、簧管簧片的製作,到音色與音準的測試,做了深入而詳盡的說明,印證了我之前只能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


POM廠內有許多正在進行的案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等待修復的默片(silent movie)時期管風琴。這架劇院管風琴除了管風琴的基本配備外,還有因應劇情需要而增加的音效裝置,包括了木琴、鐵琴、紙卷鋼琴(Player Piano ),加上鑼、鼓、鈸、鐘、鈴等敲擊樂的聲音,我好奇地東敲敲西摸摸,還發現了電話聽筒,真是有趣極了,也大大開了眼界。臨行前老闆Attila還贈送我們一根音管做紀念,為匈牙利參訪之行留下了最珍貴的回憶。

~2025-1-28~

《2025匈牙利管風琴參訪之旅 — 新高雄火車站裝置藝術管風琴》系列3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QbQVTbESFMrq5a_pxpNv7Xk46ETrfdvS


此次匈牙利管風琴參訪之旅的重頭戲就是參觀新高雄火車站裡的裝置藝術管風琴,它即將於2025年的年中完成,這也是屢獲大獎肯定的「侯林設計」繼2022年高雄港公共藝術計畫「大港迴聲」裝設38個荷蘭銅鐘之後的一項創舉,為高雄打造一個獨特的音樂藝術公共空間,把高不可攀的殿堂樂器管風琴帶入普羅大眾的生活之中。


「高雄火車站管風琴」委託匈牙利最大的管風琴製造公司POMPécsi Orgonaépítő Manufatúra)承建,POM位於匈牙利第五大城Pésci,離首都布達佩斯近3小時的車程。除了建置許多新的管風琴、修復重建歷史管風琴外,POM也為各大管風琴廠代工腳鍵盤及相關設備,「高雄火車站管風琴」應該是他們接到最有趣也最特別的設計案了。


一到POM總部,迎接我們的就是高雄火車站管風琴,它奏起「快樂出帆」這首充滿高雄在地風味的樂曲。管風琴的造型靈感來自火車的汽笛,外觀與傳統樂器「笙」相似,只是高出許多,有292根音管,13種音色,之後還會增加鐘、鈴等擊樂音色,可透過觸控面板來操作選曲及音色的變化,也會請作曲家為這架琴量身訂制樂曲。管風琴演奏時也會有燈光的變化,兼具聽覺視覺、藝術與娛樂的效果,看了令人又開心又感動,台灣是個多麼充滿生命力的地方啊!感謝侯林設計,打造屬於高雄的城市風貌,展現了獨特的台灣人文魅力!

2025-1-26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2024年吳珮菁打擊樂獨奏會》演出有感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gLvD5YUprU-fpW6ARMYOjKQTLBSWjGKW


1027日傍晚接到珮菁的電話,邀請我參與《2024年吳珮菁打擊樂獨奏會Every Moment Counts》的演出,擔任美國作曲家約翰·科里利亞諾(John Corigliano)擊樂協奏曲《魔術師》(Conjurer)管風琴改編版的世界首演,於123日、11日、13日分別於台中國家大劇院、台北國家音樂廳以及高雄衛武營演出。


珮菁隨即傳來她託人將管弦樂改編成管風琴的樂譜給我,再由我做細部的改編。一開始,我希望管風琴的改編版能儘量接近原來管弦樂的精神和演奏方式,但經過反覆地推敲和嘗試,決定改變思路,以發揮管風琴的特性,並與擊樂的音色互補為目標,花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才大致完成改編的工作。


約翰·科里利亞諾(b.1938)是美國當代非常著名的作曲家,樂曲《鈴鼓先生》曾獲葛萊美獎,他為擊樂所寫的協奏曲《魔術師》於2008年舉行首演。20242月吳珮菁應波特蘭交響樂團的邀請赴美演出此首樂曲並大獲成功,遂有了改編的想法,經作曲家的同意後改編為管風琴協演的版本。《魔術師》共三個樂章,分別使用「木」(木琴、木魚等)、「金」(鐵琴、鑼、鈸等)、革(鼓類)三種擊樂的材質來表現不同的音色之美,並動用了43種樂器,再加上氣勢磅礴的管風琴,陣容非常浩大!


三週後我們於1117日進行第一次排練,非常感謝台南神學院劉信宏教授的引薦,琴茂公司張朝任先生慷慨出借一台奉獻給台南神學院三層鍵盤的電子管風琴供我們使用,讓排練得以順利進行。雖然珮菁老師和我各自有忙碌的演出和教學,但是我們儘可能地找時間排練,因為《魔術師》這首樂曲長達半小時,內容非常豐富,再加上有許多速度的變化,樂團還有指揮協助,擊樂加管風琴就全靠默契的培養,需要反覆地練習才能漸入佳境。在排練的過程中見識了珮菁的努力,她堅持到底的精神令人感佩。

三場音樂會演奏的管風琴都不同也是極大的考驗,需要快速地調整音色音量,特別是台北國家音樂廳背對擊樂演奏者,感謝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工作人員,在管風琴的右側加裝另一個照後鏡,讓演出更加順利。也非常感謝張朝任先生熱心的幫忙,借到一台全新的電子管風琴在台中國家大劇院演出,以全新的琴世界首演《魔術師》管風琴改編版。

「音樂是珍珠,時刻都算數」為《2024年吳珮菁打擊樂獨奏會》寫下了最完美的註解,每一場演出都是學習、成長的機會,《2024年吳珮菁打擊樂獨奏會》為我的2024年增添了許多珍貴美好的回憶!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