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腦神經學家奧利佛·薩克斯談《音樂的力量》

奧利佛·薩克斯(Oliver Sacks,1933-2015),是英國著名的醫生、生物學家、腦神經學家及作家。他根據對病人的觀察,以文學創作的筆法,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睡人》、《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腦袋裡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等。他本人對音樂充滿了興趣,熱衷於探索音樂與大腦的關係。他發現音樂比語言佔據更多的腦細胞,「音樂讓人起舞、影響情緒、勾起回憶......音樂代表著心靈與感受,超乎經驗、無法形容」。《音樂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ic》是他2006年9月25日所發表的文章。




           Oliver Sacks(1933-2015)圖片來源http://www.amazon.com




陳相瑜翻譯


想像一下外星人來到地球,看到人類花了很多時間演奏樂器、聆聽音樂,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也到了演奏會現場,耐心地聆聽音樂,卻什麼也沒發現。他們無法理解人類在聆聽這些聲音時發生了什麼事,因為作為一個外星物種,他們缺乏「音樂」。


音樂,在某個層面影響人類至深。音樂沒有概念(concept )的支撐,也缺乏圖像、符號或語言;它欠缺表象(phenomenon )的力量,不指涉物質世界。「音樂」是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所言,乃意志(will)的純粹表徵,但這種形而上的說法不在神經科學的討論範疇內。另一位對音樂狂熱的哲學家-尼采則說:「我們運用肌肉在聆聽音樂」,我們哼著歌、用腳打拍子、搖擺著身體,臉部表情也隨著音樂的起伏而有所變化,但這些也可能在人類無意志作用(volition)的情況下發生。而這些看似正常的、缺乏意識的、隨意的反應,隨著音樂之流進入我們的運動系統後,也可能使我們毫無招架的餘地,甚至具有強制性。



音樂的社交功能

《音樂與心智》(Music and the Mind,立緒出版譯為"孤獨的聆賞者")一書的作者安東尼·史托爾(Antony Storr,1920-2001)強調音樂具有強烈的社交功能。遠古的社會中人們會圍著篝火,一起唱歌、跳舞;現代人則是進入教堂或參加音樂祭,透過音樂感染了亢奮的情緒,並感受到彼此之間的聯結。這種在精神上合為一體、呈現一種集體催眠式的感染力,似有神經系統的作用在其中。Gilbert Rouet 也在他的著作《音樂與恍神》(Music and Trance)中提到恍惚是人在狂喜地唱歌跳舞或盡情的搖擺吶喊時,可能會引發緊張性的(catonia-like)僵硬或動彈不得的狀態,這牽涉到強烈的情緒、心理、運動系統及自主神經的反應,特別容易出現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我們在千禧年的宗教活動中看到許多這樣的案例。



音樂中的節奏力量

音樂中的節奏感也有具有強大的驅動力,當我們聽見響徹雲霄的戰鼓聲時,內心也跟著被撼動。這種節奏的強制性可用來治療巴金森症(Parkinson)等行動失調的病患,透過穩定的速度、規律的節奏來幫助他們克服動作上的不連貫性,但必須選用適合病人本身的音樂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妥瑞氏症患者(Tourette's Syndrome )聽到某些音樂時則可能引發無法控制的、夾帶著節拍的面部痙攣反應。



音樂中的情緒力量

音樂所引發的情緒力量不亞於它對運動神經的影響,這種情緒的感染力特別適用於自閉症患者和額葉症候群患者( frontal lobe syndrome )的治療。音樂對阿茲海默患者或失智者也有一定程度的效用,當患者已無法理解語言時,讓他身處音樂中,特別是他熟悉的音樂時,音樂會喚醒他過往的記憶,帶領他回到特定的時空狀態中。即便只是剎那片刻,對病患而言,這世界再度變得豐富多彩。


音樂可喚起我們內在最深的情感,引發強烈的共鳴。當我們聽到絕美的音樂時,不自覺地熱淚盈眶,分不清是喜悅或是感傷,一種昇華或是平靜的感覺油然而生。音樂所引發的這種超越性的情感,也可以影響深陷瘋狂的病患,讓他們享受短暫的清明、喜悅及平靜。當然,每個人對音樂所引發的情緒力量感受不盡相同,據說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對音樂就無動於衷,而威廉氏症患者(Williams syndrome )雖有視覺及認知上的缺陷,卻對音樂帶來的衝擊異常的敏銳,聽到溫柔感傷的音樂時不可遏抑地哭泣;聽到精神抖擻的音樂時又激動莫名。


音樂,特別是旋律所引發深刻的迴響是不言自明的。但是音樂到底觸發了什麼呢?《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說:「音樂幫助我提升自我、發現新事物...」;歌劇指揮家Jonathan Miller說:「音樂的角色不在帶我們脫離自我,乃是引導我們進入自我」;哲學家Suzanne Langer更進一步指出音樂的力量,說:「音樂不單喚醒我們過往的情感,音樂更能引發我們沒有感受過的情緒,我們所不知的熱情」。


然而,對於那些希望能掌控自我情緒及想像的人,音樂強大的力量可能是一種困擾。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就認為音樂所引發的強烈情緒將他帶入一種假想的、虛構的心智狀態,不再是自我,也不受控制。這種與音樂有強大的聯結所產生的被音樂情感所淹沒的現象,神經科學家Robert Zatorre稱之為「寒顫」(chills),具有神經生物學上的基礎。



音樂意象的力量

音樂對運動及情緒所引發的反應是顯而易見的,但音樂意象或音樂對感知所產生的影響則是內在的。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不經意聽到的音樂或歌曲,在非自願性的狀態下會在我們的腦中一再中重播,這些音樂就像耳蟲(earworm)般的鑽入我們的大腦中盤旋不去。而真正的音樂幻覺(music hallucination )者經歷的是更大的不安,音樂幻覺是隱襲性的(insidious),沒有明顯的外來因素,突然來襲。聽障者也可能經歷音樂幻覺,由此顯示出音樂神經網路經由聽覺系統運作的特殊性及有效性。


音樂性癲癇(musicogenic epilepsy)患者,是指聽到音樂或身處音樂的氛圍中會引發癲癇發作的病患,另有一些患者是因為音樂幻覺所引發的的癲癇。



                     圖片來源http://www.pokernews.com/news/2012/05



我們是音樂的物種

我們的聽覺系統、神經系統都指向音樂。或許除了語言外,我們也是音樂的物種。然而對音樂敏銳的感受力也使我們更加的脆弱,恍惚、神魂顛倒、音樂幻覺、音樂性癲癇等,都是音樂強大力量的副作用。音樂的種種要素,諸如旋律、節奏、和聲等,以神秘的方式體現了情感及意志(will),所謂的共鳴(resonances)、同步現象(synchronizations)、共振(ossillations )、相互激勵(mutual excitations)、回饋(feedbacks)等現象在神經系統中是如何運作的,對我們而言是個謎題。音樂強大力量的來源,仍是人類的心中一個待解的問號。

* 本文版權為陳相瑜所有,若轉載使用請註明出處。© 2016 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