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音樂社會學導論》介紹(下)

第七章:指揮與管弦樂隊團(CONDUCTOR AND ORCHESTRA)

阿多諾闡述了「指揮」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在音樂社會學上的意義。阿多諾認為「指揮」可以指具體的人物、具象的角色,也可以成爲抽象的「權力」代名詞,他說:「指揮家好像是在掌控樂團,但他真正的對象是聽眾」。指揮在交響樂團這個小社會中象徵著「權力」與「權威」,通過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或是幻想,將權威施加給樂團團員以及台下的觀眾。

一場交響音樂會不能沒有指揮的存在,指揮也理所當然地得到演奏人員的尊敬,贏得觀眾們最熱烈的掌聲,並成為音樂會注目的焦點,但阿多諾認為「音樂作品」才是音樂會真正的主角。指揮是交響樂團平日排練時的靈魂人物,但樂團水準的好壞,演奏人員和指揮的共同努力是缺一不可的。指揮在樂團這個小型社會中會不由自主地想凌駕於他人之上、掌控全局,這與現實社會中「權力的擁有者」有相同的現象。

至於樂團,在工會制度的保護之下,得免於超時工作或不當練習的可能性,但這種工時的規定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音樂品質的提升,音樂成了指揮與樂團之間妥協的結果。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音樂社會學導論》介紹(上)

音樂社會學(sociology of music)是研究音樂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具有雙重屬性,既是社會學,也是音樂學。音樂社會學把受到社會制約所產生的種種音樂現象與形態作為研究對象,它是社會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門專科,這門學科目前仍在不斷地發展演變當中。


音樂社會學是20世紀新興的學科分支。20世紀後,藉由唱片、廣播電台的傳播,使得音樂的流傳有了爆炸性的發展,音樂不再是貴族階層的專利,而成為普羅大眾日常生活的消費品。音樂與公眾的關係日益密切,然而現代音樂的創作卻嚴重地脫離群眾,衍生諸多的衝突與矛盾促成了音樂社會學的建立與發展,研究並試圖解決這些新現象與新問題。音樂社會學代表性的西方學者有:馬克斯·韋伯(M.Weber,1864-1920)《音樂理性的和社會學的基礎》、西伯爾曼(A.Silbermann,1909-2000)《音樂依賴什麼而生存—音樂社會學的原則》、阿多諾(T.W.Adorno,1903-1969)《音樂社會學導論》,其中阿多諾的影響力仍持續至今。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1903-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