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巴哈以及如歌式風格的演奏

陳相瑜翻譯(原文“J. S. Bach and the Cantabile Style of Playing“,by KEITH HILL  Sep. 2016)

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這個現象在1940年代之後更為明顯,許多演奏家演奏巴哈的鍵盤作品時,忽略了巴哈在《創意曲》前言所寫的,彈奏他的音樂時:「首要任務是要達到如歌式風格的演奏(cantabile style in playing)」。


關於鍵盤樂的演奏,CPE Bach也在文章中明確地指出:「用靈魂彈奏,不要像一隻訓練有素的小鳥」。為了讓讀者清楚瞭解,CPE Bach進一步地說明:「努力避免機械式的、盲從的演奏」。保持樂思之流的不可預測、不被中斷,是音樂演奏的藝術,因為巴哈清楚地知道規律性的演奏讓聽者的靈魂感到疲憊、心智覺得乏味。


巴哈音樂家族再三強調的「如歌式風格」的演奏,應該怎麼詮釋,又要如何達成呢?第一位出版巴哈管風琴作品全集的音樂學者,同時也是巴哈的第三代弟子Friedrich Griepenkerl,在1840年寫的一封信函中曾經明確地描述巴哈的演奏:「巴哈以及他的兒子Forkel的演奏,宛如偉大的演唱家們一同演唱複音音樂的歌曲。巴哈將各種歌唱的技巧用於演奏,包括:Cercare、Portamento、正確的呼吸等,巴哈希望他的音樂能夠盡可能地被歌唱」。


那“Cercare“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個義大利文的音樂術語源自17世紀的“Cercare dela nota“,意指「尋找音符」。根據Riemann音樂辭典的定義,“Cercare dela nota“是17世紀使用的裝飾音-快速演奏的助音(auxiliary note),之後回到主要音符,類似人類對話時所發出的「嗯恩」(un-huh)聲。很奇妙的是全世界的人類當他們了解或同意某一件事時,都會發出類似的聲音。


現在的歌手歌唱時用滑音來表現“Portamento”。“Portamento”同樣是17世紀義大利的術語,原來是指「處理管風琴音色的方式」(the manner of managing tones on the organ)。拉丁文字根porto或portare意指「攜帶」(carry),mento有兩個可能的意思 : mentum是「與~相似」(similar to ),mens指「心智」(mind)。“Portamento“意味著「轉移到腦中」(carry or transfer to the mind),有效地傳達心智意念的技巧就是“Portamento“的技巧,而「處理管風琴音色的方式」就是將機械式的發聲方式轉換成歌唱式的技巧。


如同Griepenkerl之前的陳述,巴哈彈管風琴時「有如個別的歌者一同演唱複音音樂」,由此我們可以明確地得知他的音樂應如何演奏。那巴洛克時期的歌者又是如何演唱的呢?我們其實不得而知,只能透過現有的偉大歌唱家們的演唱錄音去瞭解。這些偉大的歌者們包括了:Maria Callas, Judy Garland, Julie Andrews, Bing Crosby, Frank Sinatra, Edith Piaf, Anna Moffo, Prince, Louis Armstrong, and Barbara Streisand,他們是歌唱的典範,也是我們演奏巴哈音樂時要模仿的對象。除了“cercare“技巧外,這些歌者也運用了“vacillare“技巧,也就是「唱在拍點前及拍點後的技巧」(sing before the beat and after the beat)。這是一種最美妙的演奏技巧,營造出一種自由卻又在拍子裡的音樂感受。


以「如歌式風格」來演唱,就不可能兩位歌者唱得完全相同。同樣地,奠基於音樂之美,鍵盤演奏家以如歌式的風格演奏同一首樂曲時也不會演奏得一模一樣,並應以不同的美之呈現而感到喜悅,因為美的姿態風情萬種。如同大自然中沒有兩個相似的靈魂,無論是演奏或演唱,「如歌式的風格」會更接近是靈魂的歌唱,而非智性的表現。


* 本文版權為陳相瑜所有,若轉載使用請註明出處。© 2017 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當巴哈遇上韋瓦第


陳相瑜翻譯    取材自“Vivaldi and Bach, All musical thoughts are cumulative“,by George Pedota


巴哈一生其實從來沒有見過韋瓦第。當韋瓦第這位國際級的義大利音樂大師忙著在世界各地旅行演出時,巴哈卻不曾離開過他的家鄉。雖然維瓦第經常到世界各地旅行,接觸了各種不同國家的音樂風格,但是他的音樂很少受到這些影響。相反地,巴哈相當安於他的工作及居住地,一生不曾離開德國,這也意味著巴哈只能被動地等待,才有機會接觸歐洲其它不同國家的音樂。1708年巴哈搬至威瑪(Weimar),擔任公爵威廉.恩斯特(Duke Wilhelm Ernst)的宮廷樂師,韋瓦第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音樂家,巴哈也初次接觸了韋瓦第的作品。


自1708至1717年的10年間,巴哈擔任威瑪公爵魏海姆·恩斯特(Wilhelm Ernst)的御用音樂家。恩斯特公爵的姪兒約翰·恩斯特(Johann Ernst)是精通義大利音樂風格的小提琴家,他可能曾經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聽過改編自韋瓦第(A.Vivaldi,1678-1741)小提琴協奏曲的鍵盤樂演出。約翰·恩斯特停留於威瑪的期間(1713年7月-1714年7月),他向巴哈請託,將韋瓦第這種義大利風格的小提琴協奏曲改編為鍵盤作品。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管風琴—結合了複雜與美於一體的奇妙樂器(沃夫岡·萊辛爾管風琴講座)

陳相瑜整理、翻譯


2017年11月2日奧地利籍管風琴家沃夫岡·萊辛爾博士(Dr. Wolfgang Reisinger)應台灣管風琴協會之邀,於台北雙連教會舉行「管風琴:結合了複雜與美於一體的奇妙樂器」(The organ: a wonderful musical instrument, complexity and beauty in one)講座。從管風琴的發展歷程、管風琴作為教會禮儀的主要樂器,介紹管風琴的特質,及其所象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