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音樂與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音樂與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電影《交響狂花—Divertimento》觀後感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法國音樂電影《交響狂花》10月20日起在台盛大上映,此部片被譽為「年輕版《TÁR塔爾》」,2022年拍攝完成後即好評不斷,2023年獲紐約石溪電影節特別獎。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DyByW5_dMvcYFfyKGy1NhUj_RojAUwjS


影片改編自法國女指揮家札希雅·齊瓦尼(Zahia Ziouani,1978-)勵志奮鬥的故事,內容描述一對17歲的阿爾及利亞裔雙胞胎姊妹札希雅與費圖瑪,在熱愛音樂的雙親的鼓勵之下,展開音樂學習之路,她們希望成為指揮家與大提琴家,但由於出身低層,加上女性身分,讓札希雅在指揮學習之路上備受歧視與嘲諷,但靠著毅力與勇氣,加上父母親的支持、指揮大師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1912-1996)的指導,於1998年以海頓的《嬉遊曲》(Divertimento)為名,自組「嬉戲交響樂團」(Divertimento Symphony Orchestra),之後也成為職業指揮家,於2007年被任命為阿爾及利亞國家交響樂團客座指揮。


這部電影的女性導演瑪西卡絲·蒙松夏爾(Marie-Castille Mention-Schaar)特別突顯古典樂壇女指揮家僅占6%的現實,致力於對抗因性別帶來的職業歧視。影片透過拉威爾《波麗露》及聖桑斯《狂歡之舞》、普羅高菲夫《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的《騎士之舞》、德佛扎克《新世界交響曲》等著名的交響樂鋪陳扎希雅的指揮養成之路,其中最難得的是邀請了70位真正的音樂家參與演出,影片不僅是一位指揮家的故事,更是一場華麗盛大的音樂饗宴。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iPm0P7rjvmlsgKUNmbK2wbhQd26CUhXb
指揮札希雅本人親自指導


電影中札希雅為了爭取「嬉戲交響樂團」的演出經費,她說:「音樂能不能改變世界我不知道,但演奏音樂、音樂本身可以改變人們,交響樂是菁英音樂,但菁英指的不是階級,而是每個人最極致的表現」。指揮大師傑利畢達克更是句句金玉良言,他說:「一個樂團或許不一定需要指揮,但一位好的指揮可以將大家的能量集中在一起」;只有對音樂的自發性是不夠的,音樂最重要的是時間與節奏」;「音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樂,要多體會生活」;「作曲家將所有的全都寫進樂譜裡,但最重要的卻不在其中」;「當你與樂團融為一體時,指揮時就不再感到孤單」。


劇中札希雅指揮雙鋼琴演奏普羅高菲夫《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騎士之舞》時,不禁讓我回想起30年前在美國唸書擔任指揮研究所鋼琴助教的情景,常在未被事先告知的情況下要視奏高難度的交響樂曲,邊看譜還必須邊看指揮,真的是壓力很大,但這些魔鬼訓練也成為日後職業生涯的養分。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t0RWwBnPEIENqO6R4LaIIkyAFV2bW_nK


音樂是什麼?音樂即力量!《交響狂花》雖說是年輕版的《TÁR塔爾》,卻少了《塔爾》的陰暗面,是一部青春勵志片。年輕人有夢最美,但要築夢踏實,必須用熱情與努力去澆灌,才能讓美夢成真。



~2023-10-17~寫於特映會後



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電影《配樂大師顏尼歐》觀後感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WPWRFfytcgV0BvuCbYTfp3KM0_Z-OY26


3月17日小週末的晚上與幾位好友相約到西門町的真善美戲院欣賞配樂大師顏尼歐的傳記電影。多年沒來西門町,身處熱鬧的人潮之中感受到滿滿的青春活力,心境頓時也年輕了30歲。


《配樂大師顏尼歐》(Ennio: The Maestro) 由義大利籍奧斯卡金像獎導演朱賽佩·托納多雷(Giuseppe Tornatore)執導,歷經五年才拍攝而成。朱賽佩·托納多雷與顏尼歐前後合作過10部電影,包括了《新天堂樂園》、《海上鋼琴師》等名作,彼此相知甚深,由他擔任此部電影的導演,真是再適合不過了。片中透過作曲家現身說法,知名導演演員友人的訪談,再加上電影場景、音樂與歷史影像,完整地呈現了顏尼歐的一生,也讓觀眾身歷其中,體驗配樂大師生命中的跌宕起伏、歡笑與淚水。


顏尼歐· 莫利奈克(Ennio Morricine, 1928-2020)是義大利作曲家,畢生創作超過500部電影配樂,2007年榮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2016年更以《八惡人》榮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他的一生可說是電影配樂史。我之前是透過《教會》、《新天堂樂園》和《海上鋼琴師》這幾部電影認識顏尼歐的大名的,看了這部傳記電影後才發現,原來《荒野大鏢客》等許多西部片的配樂均出自大師之手。顏尼歐創作的電影配樂類型跨度很大,就如影片中所說的,「他就像是一隻變色龍,可以配合著導演的喜好和需求,調整自己的作曲方式」,更精確的說法是,他是一位全方位的作曲家,幾乎什麼樣類型的音樂都能寫。


顏尼歐創作速度極快,可以一邊打電話一邊振筆疾書,他和巴赫、莫札特、貝多芬等歷史上偉大的作曲家們一樣,ㄧ生辛勤地工作、不斷地創作,才會有這麼驚人的成就。所有的藝術家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充滿想像力,顏尼歐也不例外,他說:「音樂和影像的關係,有如一見鍾情,需要直覺」。


顏尼歐不僅擅長寫電影配樂,創作了許多經典優美的旋律,也是一位非常具有實驗精神的前衛作曲家,他在專訪中透露了自己在電影配樂以及古典音樂創作之間的衝突與心境的轉變,這其實也是每一個人都會碰到的挑戰,就是在現實與理想的拉扯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歷經幾十年的電影配樂創作,他的心得是:「音符就像是建材,像一塊磚,只是每個人蓋出來的房子不一樣罷了」;「電影配樂和古典音樂就像是兩條線,最終將交會在一起」;「配樂本身要有意義,才能為電影服務」;「電影配樂就是現代音樂」。在藝術與商業、理想與現實之間,顏尼歐似乎已經找到他自己的答案。

~2023-3-19~







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奪冠之路:管風琴大賽》觀後心得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xS43jb2OXBQYR4IN4JatwuS8Ih5-exZb

《奪冠之路:管風琴大賽》(Pipe Dreams)是根據2017年於加拿大舉行的國際管風琴大賽(Canada International Organ Competition, 簡稱CIOC)所拍攝的紀錄影片,由想映電影院發行。CIOC獎金高達10萬美元,為國際賽事之最,所以吸引了全世界管風琴高手熱烈參與。和一般國際音樂比賽規格相似,CIOC比賽分成三個階段,經過嚴格的選拔,入圍初賽的有來自8個國家20名選手,複賽剩12名,最後有6名進入決賽,爭取前三名及最佳觀眾獎的榮譽。

紀錄片聚焦於幾位具有奪冠希望的選手身上,記錄了他們從比賽前四個月、前兩個月、前兩週,以至於三個階段比賽的心路歷程,包括了:選曲的考量點、老師的指導建議、練琴的情形、閒暇時的紓壓方式、家人的支持配合等等,生動地呈現選手們比賽過程的生活面向。CIOC三個階段的比賽在不同場地舉行,影片中也記錄了參賽者在緊迫的時間壓力下如何快速地適應不同的琴、不同的場地,選取並設定演奏時所需的各種音色組合,經驗多寡將成為準備過程是否順利的一大關鍵。

音樂比賽不同於體育競賽,它不單是挑戰個人的實力、意志力、耐力,更是音樂家人格特質、學養,甚至是文化背景的整體呈現。最後能勝出的取決於評審們的音樂品味,更和比賽時的運氣有關。影片中的冠軍得主音樂養成過程特殊,也深具個人魅力。此外,引人注目的還有一位唯一來自東方的中國選手。管風琴是冷門樂器,受限於樂器的稀有性,在東方的發展比起其它西洋樂器來說相對落後許多,中國選手能在西方人獨霸的比賽中過關斬將,實屬不易。這讓我不禁反思台灣的管風琴現況,我們雖然發展的比對岸早,但遠居於日韓之後,現在中國正努力迎頭趕上,我們也應該積極培育人才,透過各類國際性的舞台來展現國家的文化實力。

© 2021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史上最長壽的鋼琴家、納粹倖存者:愛麗絲·赫茨索默(Alice Hertz-Sommer)

愛麗絲·赫茨索默:「音樂拯救了我,至今亦然。仇恨會吞噬仇恨者的心靈,音樂使我免於仇恨,並滋潤了我的靈魂。」



歷史上最長壽的鋼琴家,同時也是二戰納粹集中營最長壽的倖存者愛麗絲·赫茨索默(Alice Hertz-Sommer),1903年11月26日生於奧匈帝國時期的布拉格(今捷克首都),2014年2月23日逝世於英國倫敦,享年110歲,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


         (照片來源:Nick Reed ent.)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在電影中遇見古典音樂:蕭邦音樂背後的女人 (Chopin:Women Behind The Music)


2010年是鋼琴詩人蕭邦200歲的誕辰。為了紀念這位獨特、偉大的音樂家,英國BBC製作了一部影片,內容記錄一位年輕的鋼琴家James Rhodes,追隨蕭邦生前的腳踪,自波蘭華沙啟程,至巴黎、到倫敦,試圖尋覓啟發蕭邦音樂創作的泉源,並發掘這些不朽的音樂背後動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關乎蕭邦幾位親密的女性友人...


鋼琴家James Rhodes ㄧㄧ造訪蕭邦生前停留過的處所,娓娓地道出蕭邦精彩傳奇的ㄧ生。James Rhodes更親自演奏了許多蕭邦的音樂,並搭配女高音Natalya Romaniw的演唱。此外,他也與多位學者專家進行對談,透過他們的眼光和理解,深入剖析蕭邦的音樂創作。



                         蕭邦(F. Chopin, 1810-1849)


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感動,如此創造 — 久石讓的音樂夢》

久石讓,是享譽國際的日本電影配樂大師,北野武及宮崎駿執導的電影配樂,均出自大師之手。《感動,如此創造》是久石讓在歷經了豐富精彩的創作生涯後,於55歲時所寫下的音樂扎記,文中真誠無私的分享了其對音樂、工作、生命的種種看法。全書共分為六章:正視自己的「感性」、訓練直覺能力、影像與音樂共存、不可思議的音樂、日本人與創造力、掌握時代的潮流。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在電影中遇見古典音樂:戴流士—夏日之歌,Delius - Song of Summer


         戴流士:「音樂是靈魂的湧現!」


戴流士—夏日之歌(F. Delius,Song of Summer)是肯·羅素(Ken Russell)應BBC之邀,於1968年拍攝英國作曲家Frederick Delius(1862-1934)的傳記電影。肯·羅素還製作其他作曲家的影片,包括:普羅高菲夫(1961)、埃爾加(1962)、德布西(1965)、理察·史特勞斯(1970)、馬勒(1974)等,《戴流士—夏日之歌》被公認是最成功的一部影片。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在電影中遇見古典音樂:埃爾加,Elgar-Fantasy of a Composer on a Bicycle





Elgar,Fantasy of a Composer on a Bicycle是導演肯·羅素(Ken Russell )繼1962年拍攝英國浪漫時期作曲家埃爾加(Edward Elgar,1857-1934)傳,睽違四十年後,於2002年再度演繹作曲家生平之作。


英國著名的電影兼電視導演肯·羅素(1927-2011),幾乎與音樂劃上等號,他應BBC之邀,曾製作、拍攝ㄧ系列音樂家記錄片,包括:普羅高菲夫(1961)、埃爾加(1962)、德布西(1965)、理察·施特勞斯(1970)、馬勒(1974)等。有別於1962年版本聚焦於埃爾加創作心路歷程的感性描繪,以及大時代歷史記錄的忠實呈現,此部電影著重作曲家與人之間互動的側寫,透過埃爾加未成名前最喜歡的紓壓活動—單車旅行,串連劇場般的粉墨人物,呼應其重要的音樂作品,帶我們回顧這位英國最偉大作曲家的人生風景。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在電影中遇見古典音樂:愛情必修學—Liberal Arts


《愛情必修學》( Liberal Arts) 是由榮獲日舞影展( Sundance Film Festival ) 觀眾獎項的《紐約轉角遇到愛》(happythankyoumoreplease, 2010)導演兼男主角喬許雷諾(Josh Radnor)於2012年又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


           圖片來源http://www.imdb.com/title/tt1872818/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在電影中遇見古典音樂:顧爾德的32個短篇—Thirty Two Short Films About Glenn Gould


圖片出處:http://ppt.cc/4InP


「顧爾德的三十二個短篇」(Thirty Two Short Films About Glenn Gould ),是由法蘭斯‧吉哈(Francois Girard)執導,科姆‧費歐(Colm Feore))飾演鋼琴怪傑顧爾德(Glenn Gould),於1993年拍攝而成的傳記式電影。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在電影中遇見古典音樂:今生情未了

音樂片「冬之心」(Un Coeur En Hiver),又名「今生情未了」,是1992年由蘇特(Claude Sautet)執導拍攝的法語片,曾經榮獲威尼斯影展銀獅奬、法國凱撒奬、義大利金像獎等多項大奬。


圖片出處:http://ppt.cc/Kt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