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成為客觀無私的老師


陳相瑜翻譯    取材自"The Impartial Teacher",by Frances Wilson


我認為老師個人的音樂品味不應該影響他的學生,不必將個人的好惡及偏見強加在學生身上。所謂的「古典音樂」其實涵蓋了很大的範圍,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直到現代。除了古典音樂外,「古典音樂」也包括了爵士樂、世界音樂,甚至是流行音樂。教師的角色應該是鼓勵學生探索更寬廣的音樂領域之可能性。這並不意味著我不鼓勵學生喜愛我有興趣的音樂,「你最喜歡什麼作曲家,或你喜歡那一首樂曲呢?」經常是我們上鋼琴課時會有的對話。我不會因為自己不喜歡就去批評學生喜愛而自學的樂曲,認為那是「不好」的音樂。但偶爾有些學生嘗試即興演奏時,我還是會指出流行音樂有過度簡化和聲的傾向(如:I—IV—vi—IV),建議他們可以模仿Adele創作的歌曲。


身為老師,去發掘哪一類型的學生什麼種類的音樂會引發他們的興趣,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舉例來說,我發現男孩子傾向喜歡活潑的、有節奏感的、爵士類的音樂。有些學生則喜歡旋律清晰、情感表達豐富的音樂。我會鼓勵學生探索各種曲目,去建立他們個人的音樂品味,也會開一些音樂清單讓學生們去聽(現在的學生都喜歡上YouTube,或者是使用音樂串流服務)。與此同時,我也會建議學生離開他們的舒適圈,去探索不同類型的音樂、接受不同的音樂挑戰。如果他們真的不喜歡的曲目,當然也不用強迫他們持續學習或非接受不可。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練琴的10個秘訣


陳相瑜翻譯   取材自"Ten Tips for Productive Practice", by Nicolette Wong


提到練琴,大多數人關心的可能是練習的時數(quantity),而非練習的果效(quality)。如果你用錯誤的方法練習,不但成效不彰、白費時間,也會讓錯誤成為習慣,以至於錯誤更加難以更正。以下是10個有效又便捷的練習方法。


1. 規律的練習(Regularity)

每天固定20分鐘的練習,會比上課前一口氣練兩個小時更有效果。

2. 分段練習(Divide and Conquer)

吃牛排時沒有人會將整塊牛排塞到嘴裡,同樣的道理,練琴時也應該像吃牛排般一小塊一小塊的吃,將一首樂曲切成幾個段落來練習。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鋼琴四手聯彈的魅力

陳相瑜翻譯    取材自"Four Hands, One Keyboard : Music for Piano Duet",by Frances Wilson


鋼琴二重奏(四手聯彈)曾在19、20世紀歐洲的音樂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時常在私人宅邸或藝文沙龍舉行。四手聯彈早在18世紀就廣受歡迎,它讓年輕人,特別是異性,有機會一起演奏音樂。兒童時期的莫札特就常常和姊姊一起表演二重奏,他曾為鋼琴四手聯彈創作了6首奏鳴曲及一些小品。莫札特喜歡四手聯彈的各種形式,更享受在一架鋼琴上探索豐富的音樂層次以及對話的可能性。舒伯特更進一步地為鋼琴四手聯彈創作了A大調輪旋曲(D951)、A小調快板,以及著名的F小調幻想曲。舒伯特F小調幻想曲是一首充滿深刻情感、技巧複雜、音樂架構龐大、近20分鐘的樂曲,這首作品不再只是中產階級年輕女孩在家自娛娛人的樂曲,而是現今音樂會中經典的四手聯彈曲目。


到了19世紀,隨著現代鋼琴的改良發展,鋼琴二重奏也變得更普及。量產之後的鋼琴更加便宜,使得鋼琴成為現代家庭中必備的樂器。作曲家,特別是出版商,抓住這龐大的商機,出版了大量的鋼琴音樂給普羅大眾演奏。許多的管弦樂曲、室內樂、合唱作品也被改編成鋼琴二重奏,為演奏者提供更豐富而多元的曲目。這些為四手聯彈而改編的作品至今仍深受歡迎,包括了: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Brahms,Hungarian Dances)、德佛扎克《斯拉夫舞曲》(Dvořák, Slavonic Dances)、佛瑞為情婦之女所寫的《桃莉組曲》(Fauré, Dolly Suite)、德布西抒情動聽的《小組曲》(Debussy,Petite Suite),以及拉威爾的《鵝媽媽組曲》(Ravel,Ma mére l'Oye)等。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尼采與華格納

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可說是19世紀最知名的哲學家,也是影響後代最深遠的思想家,尼采的著作《悲劇的誕生》、《善惡的彼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更是許多青年學子接觸哲學的必讀經典。尼采不但是哲學家,也是一位業餘作曲家,他自幼學習鋼琴,曾以作曲為終身職志,並自學創作了多首鋼琴小品、歌曲等。此外他也與多位作曲家有接觸,其中最為知名的是與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之間愛恨糾葛的關係。

雙連教會管風琴

雙連教會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馬偕醫院附近,是一所超過百年、具有悠久歷史的教會。1912年馬偕醫院由淡水遷移到台北現址後,為了配合醫院的傳道事工,於1913年設立「牛埔庄講義所」,並派吳寬裕傳道師為第一位開拓者,此乃雙連教會的前身。1917年興建禮拜堂,並將講義所正式更名為雙連教會。1939年因中山北路拓寬,舊堂被拆除,在今日現址興建兩層樓禮拜堂。1971年禮拜堂破土重建,興建11層現代化的大樓,兩年後竣工,並於1973年3月舉行獻堂典禮。


雙連教會管風琴建置於1985年,由德國Kleuker公司承建,有18支音栓、1438根音管、三層手鍵盤,屬機械式設計。特別的是,管風琴的調量裝置(Swell box )位於鍵盤上方,觀眾可以清楚地看見調量裝置的開闔,並感受音量增減的變化。2014年雙連教會管風琴做了大幅的調整,增設預設鈕(pre-set system )裝置,預設紐從號碼1到99,總預設鈕每組可設定從A到H,分層鍵盤的預設鈕則是a到d,預設鈕的裝置讓演奏時音色的轉換更加快速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