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
傳奇指揮大師—里科·斯卡尼(Rico Saccani)
2023年6月18日 星期日
微光古樂集《旭日東昇》音樂會
2023年4月1日 星期六
2023TSO大師系列《殷巴爾與芭耶娃》
2023年上半年指揮大師殷巴爾(Eliahu Inbal)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共有四場音樂會的合作,第二場《殷巴爾與芭耶娃》於3月31日在台北中山堂舉行,演出曲目是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布拉姆斯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
阿倫娜・芭耶娃(Alena Baeva) 是非常具有魅力的小提琴家,她演奏的孟德爾頌是近年來才被發現的1844年版本(2018年出版),芭耶娃曾於2020年與Persimfans樂團合作灌錄此版本。1844年的版本與我們熟悉的費迪南德・大衛 (Ferdinand David) 版本的確有些差異,聽起來沒那麼華麗炫技,樂團也更像陪襯的角色。芭耶娃使用的瓜內里名琴在中山堂偏乾而渙散的音響效果下並不特別突出,所幸殷巴爾將樂團控制得宜,讓獨奏的各種細膩的音色變化以及情感表現仍然非常清楚地傳達出來,實屬不易。
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是布拉姆斯從1855~1876年歷經21年的淬煉才完成的嘔心瀝血之作,布拉姆斯也成功地透過第一號交響曲證明自己是偉大的作曲家。他的交響曲和他許多膾炙人口的鋼琴作品風格截然不同,鋼琴曲蘊含著更多私密濃厚的情感,交響曲則展現了傳承自貝多芬的大氣恢宏,有時還有些晦澀難懂,部分片段的聲響也讓我聯想到馬勒的配器方式,可見每位偉大的作曲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殷巴爾真不愧是大師中的大師,看他指揮馬上就被圈粉,北市交在他的帶領之下超水準的演出令人驚豔激賞!
~2023-3-31~
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2022陸逸軒與北市交
第一樂章當小提琴奏出f小調主題的前幾個音時,就已令人泫然欲泣。第二樂章是整首協奏曲最動人的部分,陸逸軒的演奏屬於抒情、細膩而內斂的,他的音樂性非常適合表現蕭邦慢板段落所蘊涵的親密感。值得一提的是,樂團雖然聽起來好像只是演奏一些長音而已,但音色卻非常優美而充滿感情,將鋼琴的演奏襯托的非常動人。第三樂章相較之下陸逸軒的演奏顯得不夠活潑絢麗,特別是結束前的快速段落,我坐在音樂廳3樓的位置,聽起來力道略顯不足、聲音不夠清楚,也因此蕭邦快速裝飾音群特有的珠圓玉潤、晶瑩剔透的音色無法充分展現,有點可惜。
陸逸軒非常年輕,但他的音樂已有超乎其年齡的成熟,相較於時下過度「演」奏的鋼琴家們,他的風格顯得自然清新。祝福他演奏生涯持續成長,帶給我們更多美好的音樂與感動。
2023衛武營管風琴音樂節三大節目全面解析
2023年3月衛武營管風琴音樂節即將盛大展開,於22、24、26日在屏東演藝廳及衛武營音樂廳兩地舉行。管風琴音樂節特別邀請國際知名的管風琴家伊維塔·艾普卡娜(Iveta Apkalna)擔任音樂節的策展人兼演出者。拉脫維亞籍的艾普卡娜可說是當今最重要的管風琴演奏家之一,2017年於德國漢堡易北愛樂廳開幕音樂會擔任管風琴演奏,2018年3月榮獲「拉脫維亞音樂大獎」的「年度音樂家獎」及「年度音樂會獎」。艾普卡娜也與衛武營有深厚的淵源,2018年10月擔任衛武營音樂廳開幕音樂會管風琴演奏,2020年再度來台演出,並為這架亞洲最大的管風琴錄製了首張專輯。這次她特別為管風琴音樂節規劃了三場不同型態的音樂會,包括了獨奏會《巴赫與葛拉斯》、管風琴與管弦樂團合作的《經典盛會》,以及《管風琴與手風琴二重奏之夜》。
衛武營管風琴音樂節最特別的是,主辦單位突破本位思維,邀請鄰近的屏東共襄盛舉,首場管風琴獨奏會《巴赫與葛拉斯》將在屏東演藝廳隆重登場。屏東演藝廳於2016年落成,約有1200個座位,廳內的管風琴有全國第一架可移動式的琴座、三層手鍵盤、45個音栓、2793根音管,水平式喇叭音管以及竹製的福爾摩沙笛管是其最大特色,管風琴的尺寸大小也與演藝廳的規模相稱,是一個應該得到更多關注的優質表演場所。
獨奏會《巴赫與葛拉斯》聚焦在巴赫與葛拉斯(Philip Glass,1937)兩位古今作曲大師的作品,巴赫代表的是美好的過去、管風琴音樂的巔峰,也是複音技法的極致時期;美國極簡主義作曲家葛拉斯則為我們所處的時代發聲,呈現當代人的音樂美學。音樂會的主題與曲目設計相當有創意,對聽眾來說也極具挑戰性,透過兩位偉大作曲家作品的相互參照、觀往驗來,感受古典音樂三百年來的演變。
《巴赫與葛拉斯》音樂會中,艾普卡娜將演奏巴赫早年創作的大型管風琴作品以及聖詠前奏曲,依序為《C大調觸技曲、慢板與賦格564》、《c小調帕薩卡雅舞曲,作品582》、《G大調幻想曲,作品572》、聖詠前奏曲《來吧!外邦人的救世主》,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作品565》。《C大調觸技曲、慢板與賦格》創作型態接近義大利協奏曲快—慢—快的風格,曲風華麗、技巧燦爛,特別是「觸技曲」的段落將腳鍵盤的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c小調帕薩卡雅舞曲》是一首變奏曲,主題在低音聲部不斷地重複,稱為頑固低音(Ostinato),上方聲部則以變奏的方式呈現。全曲有二十個變奏,舞曲之後接續著一首賦格曲,各式各樣的變奏技法展現了巴赫豐富的想像力,也賦予管風琴多變的色彩。
《G大調幻想曲,作品572》分為三個速度不同、個性差異極大的樂段,曲風自由而炫技。聖詠前奏曲《來吧!外邦人的救世主》是巴赫最著名的管風琴聖詠曲之一,高音聲部加了大量的裝飾音群來美化旋律,中間的聲部豐富了樂曲的和聲,低音則以八分音的進行貫穿全曲,是一首非常優美動聽的樂曲。《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充滿了戲劇張力,曾有學者形容:「八度齊奏的下行音群像是一道閃電劃過;分解的減七和絃猶如隆隆的雷聲;波動的三連音則宛如暴風雨。」是最受歡迎的曲目,同時也是獨奏會的壓軸。
葛拉斯的部分,艾普卡娜選擇了《反向運動的音樂》、《狂奔》,以及改編自歌劇《真理堅固》的終曲樂章,這三首作品體現了葛拉斯極簡音樂的特性,使用重複性的節奏和簡短的旋律,隨著時間的推移做緩慢的改變演進,綿延不絕、無窮無盡。葛拉斯的作品跳脫結構、曲式的限制,賦予管風琴截然不同的色彩與風貌。
第二場及第三場音樂會回到衛武營音樂廳舉行。《經典盛會》除了穆索斯基《荒山之夜》及櫻井弘二《不散》之外,艾普卡娜將與衛武營藝術總監指揮家簡文彬所率領的高雄市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巴赫《d小調鍵盤協奏曲,作品1052》以及法國作曲家吉爾曼(Félix-Alexandre Guilmant,1837-1911)《d小調第一號交響曲,作品42》。《d小調鍵盤協奏曲》是巴赫最知名的鍵盤協奏曲,採義大利維瓦第式的協奏曲風格,常見的是大鍵琴演奏版本,此次以管風琴擔任主奏,令人耳目一新。吉爾曼的《d小調第一號交響曲》改編自其《第一號奏鳴曲》,共三個樂章。這兩首樂曲代表了管風琴音樂的兩個高峰,分別是巴洛克時期以及法國浪漫時期「交響化」的管風琴,二者在曲式技法、樂團編制、管風琴的聲響上都大相徑庭,愛樂者可藉此比較不同的管風琴音樂之美。
第三場音樂會艾普卡娜與國際手風琴巨星馬丁納斯·萊維茨斯基(Martynas Levickis)攜手,演出《管風琴與手風琴二重奏之夜》。手風琴可說是管風琴的「近親」,發聲原理相似,音色也接近,管風琴給人莊嚴恢宏的感覺,手風琴則是活潑而熱情,音樂會透過大、小樂器的獨奏與重奏,展現各自的魅力,也相互激盪出美麗的火花。演出曲目以改編作品為主,手風琴獨奏部分,萊維茨斯基將演奏兩首改編自義大利作曲家史卡拉第的大鍵琴奏鳴曲,這些奏鳴曲兼具技巧性與藝術性,是為精進演奏技巧而寫的「練習曲」,手風琴的改編版想必別有一番風味。此外,來自立陶宛的萊維茨斯基也以家鄉的民歌為題材,改編成五首手風琴作品。每一首民歌都蘊含著一個動人的故事,音樂中經常流露出思念或感傷的情懷。萊維茨斯基也在樂曲中運用了特定的動機,將童年時期在森林裡所聽到的小鳥、樹木、風聲等自然聲響表現出來。
二重奏部分,則有貝爾曼(L.Boëllmann)《哥德組曲》、韋利·庫亞拉(Veli Kujala)《光子》,以及維瓦第《四季》協奏曲中的《夏季》。《哥德組曲》原是法國浪漫時期作曲家貝爾曼為管風琴獨奏所寫的,共四個樂章,樂曲中有許多強弱分明的對唱樂句,非常適合改編為管風琴與手風琴的對話。當代作曲韋利·庫亞拉本身也是手風琴家,創作了為數眾多的手風琴作品,《光子》是為管風琴與手風琴重奏所寫的,也是極少數原創的管風琴室內樂作品之一,曲風充滿實驗性與前衛色彩。而音樂節的壓軸曲目—維瓦第《夏季》協奏曲,精彩度自然不在話下,令人期待。
放眼全世界,以單一樂器為主題的音樂節並不多見,2022年衛武營即大膽創新地籌劃「第一屆衛武營管風琴音樂節」,卻因疫情的關係而被迫取消,改為「線上音樂節」。因此,今年的管風琴音樂節實體音樂會顯得格外珍貴,希望透過三場不同主題的音樂會,讓愛樂者發現管風琴的百變風貌與多重魅力!
~2023-2-14~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醫生管風琴家—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2022長榮交響樂團《阿爾卑斯交響曲》演出
《2022水藍與國臺交 II》音樂會有感
2022年7月2日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由指揮家水藍指揮。上半場的曲目是德布西《給鋼琴及管弦樂團的幻想曲》,由鋼琴家范姜毅擔任獨奏,下半場則是拉赫曼尼諾夫第2號交響曲。
德布西這首創作於1889年到1890年間的《給鋼琴及管弦樂團幻想曲》是音樂會上比較少見的曲目,和協奏曲有相似的架構,包含三個樂章,但與一般協奏曲不同的是鋼琴的部分沒有非常明顯的主導地位,更多的時候是與管弦樂團對話或者是融入其中。音樂的風格、配器很自然地讓我聯想起德布西1903年創作的著名管弦樂作品《海》。
相較於幻想曲,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范姜毅老師演奏的安可曲—史克里亞賓(Scriabin)給左手演奏的夜曲,樂曲展現了范老師深厚的演奏功力,音樂美極了,聽得令人如癡如醉。
下半場拉赫曼尼諾夫第2號交響曲是長達近一個小時的大型作品,雖然是四個樂章的交響曲,但主要的動機貫穿全曲,發展變化、前後呼應。這首樂曲集結了拉赫曼尼諾夫所有的創作精華元素,如:澎湃的氣勢、感人肺腑的旋律等。
國內5大職業樂團除了高雄市交外,我常有機會客席參與演出,擔任管風琴演奏,因而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指揮,每位指揮各有特色,水藍是其中讓我印象深刻而且令人敬佩的指揮。不知是否因為其小提琴出身背景之故,水藍善於將弦樂的音色處理的層次分明、絲絲入扣,長線條的樂句非常歌唱,在在動人心弦。
猶記得2020年12月水藍指揮理查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排練過程帶給我的震撼,他的音樂真摯誠懇,充滿熱情,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他的指揮下演奏是一種享受。國台交何其有幸,在水藍多年的訓練下,培養了良好的默契與信任,在這場音樂會中展現了高水準的演出,近一個小時的交響曲毫無冷場,感人至深,讓今夜的我步伐輕盈地回家,帶著微笑入夢。
~2022-7-2~
周善祥 Kit Armstrong《六首巴赫組曲》音樂會有感
今天下午音樂會現場的氣氛很不一樣,感覺上每一位聽眾都是真心喜愛巴赫的人,而周善祥就像是一位音樂先知,聽眾們抱著虔敬的心,滿懷期待、虛心聆聽他透過音樂傳達屬天的奧秘。
本來還有點擔心《巴赫六首組曲》會不會太學術性,會不會聽著聽著就睡著了,但顯然我的顧慮是多餘的。對周善祥而言,樂器只是媒介,風格只是時代產物,樂曲形式只是呈現音樂情感的一種方式,這三者不能限制他跨越時空強大的音樂感染力。
音樂會中六首組曲變成六個故事,每個故事由幾則小故事串聯組成,而周善祥成了說書人,透過他的妙手生花,描繪精彩的故事內容。故事中的角色性格鮮明生動,或雄辯滔滔、或絮絮叨叨;有情人間的秘密私語,也有哲學式的思辯。故事中的場景也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轉換,有時把我們推向危崖高岸,有時帶領我們欣賞空谷幽蘭。
過去聽到許多優秀的演奏家詮釋巴赫,他們演奏的巴赫多半音色乾淨純粹,聲部搭配和諧得宜,能把鋼琴的音色發揮的淋漓盡致、晶瑩剔透。他們各個都具有過人的音樂才華,但周善祥的確與眾不同。
天才和我們仰望著同樣的星空,凡人只能讚嘆它的美麗,但天才有非凡的創造力與想像力,他們已參透了其中的奧祕!
~2022-6-26~寫於音樂會後
「十七世紀的曙光」音樂會
「十七世紀的曙光」音樂會由微光古樂集主辦,2022年9月6日在誠品表演廳舉行,由德國管風琴家于爾根·坤薩瓦(Jürgen Kurosawa)與日籍巴洛克小提琴家大下詩央(Shio Ohshita)擔綱演出。演出曲目包括:富雷斯可巴第(G.Frescobaldi, 1583-1643)《第9號觸技曲》、帕海貝爾(J. Pachebelbel,1653-1706)詠嘆調《賽巴迪娜》(Aria Sebaldina)、穆法特(G. Muffat,1653-1704)《第7號觸技曲》、穆法特《D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巴赫(J.S.Bach,1685-1750)四首《二重奏》(BWV 802-805 from Clavier Übung III)、施梅爾策(J.H. Schmelzer, ca 1620-1680)《第2號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是台灣極少數演奏古樂的團體之一,對古樂的推廣不遺餘力,以嚴謹的態度考究文獻技法,用仿古樂器演奏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至古典時期的音樂。而管風琴作為歷史最悠久的樂器,與巴洛克小提琴的合作演出,更能展現古樂優雅精緻的獨特魅力。
音樂會使用的箱型管風琴
(Martin Chiang 臉書照片)
本場音樂會所使用的管風琴,是體積較小、可移動的箱型管風琴(或稱小座風琴,Positive Organ),2018年由荷蘭師傅Witteveen製造,有雙層手鍵盤和1層腳鍵盤、7支音栓和1支腳鍵盤的音栓、1支文藝復興的簧片管音栓(Regal),350根音管則安置在精美的箱型琴座內。小座風琴多用於室內樂或擔任神劇清唱劇的數字低音角色,音樂會的箱型風琴因配有腳鍵盤,所以也能彈奏巴赫大型的管風琴作品。
本場音樂會的曲目對一般聽眾來說或許是陌生的,但看到現場滿滿的聽眾及熱烈的掌聲,相信古樂在台灣的曙光已現,期待更多更美好的古樂演出!
~2022-9-7~
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2022中教大管弦樂團衛武營音樂會
謝宗仁演奏《起初》
與作曲家謝宗仁家合影
中教大的學生工作團隊訓練有素,在演出前1小時就集合,再次確認所有的工作流程及細節。一個完美的音樂會除了台上演出人員的努力外,幕後工作人員的付出也非常重要,管弦樂團的音樂會就是集全體之力完成的艱鉅任務,中教大師生的敬業態度令人感動,也讓我看見了台灣高等音樂教育的優良素質。
與指揮許智惠教授合影
~2022-11-4~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憶我的母校-國立藝術學院
畢業旅行 |
學校在新生訓練時,根據學生入學時的聽寫成績,及入學後的測驗,做為能力分班的依據,使得程度較好的同學得以免修一年的「試唱聽寫」必修課程。感謝學校開明、前瞻性的作法,讓江維中、洪崇焜、隆愛真、邱思慈、巫明俐和我共6位同學節省了一年聽寫課程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