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舉重若輕—葛羅夫諾2024鋼琴獨奏會》有感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7FV-0uz7Qk5ZjZy5AyQ26JUyqCrHmCFv

感謝友人的邀請,於細雨紛飛、冷冽的夜晚來到台北國家音樂廳,聆賞由鵬博藝術公司主辦、來自英國的鋼琴家班傑明·葛羅夫諾(Benjamin Grosvenor) 的獨奏會,曲目通俗又經典,依序為:布拉姆斯《三首間奏曲,作品117》、拉威爾《夜之加斯巴》以及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

青年鋼琴家葛羅夫諾的琴藝享譽國際,被《南德意志報》盛讚:「令人驚嘆的技術、難得一見的天賦、新鮮的想像力、高度的專注,以及純粹的詩意」;《留聲機雜誌》評葛羅夫諾為「有史以來排名前50位的鋼琴家之一」,他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的演奏果然不負眾望。

一開場的三首布拉姆斯間奏曲是布拉姆斯晚年的作品,創作於1892年,布拉姆斯稱呼這套作品為「我的悲傷搖籃曲」(Three lullabies of my grief),彷彿是晚年的布拉姆斯回顧前塵,對逝去的青春歲月的緬懷,情感內斂而深刻。或許是音樂會第一首的緣故,我感受到葛羅夫諾的演奏略顯謹小慎微,與布拉姆斯作品內斂含蓄的氛圍有細微的差異。

《夜之加斯巴》是法國作曲家拉威爾於1908年創作的組曲,共三個樂章,分別為水妖(Ondine)、絞刑架(Le Gibet)和史卡波(Scarbo),其中「史卡波」可說是鋼琴技巧的巔峰之作。葛羅夫諾的音色魔幻而充滿詩意,將《夜之加斯巴》發揮得淋灕盡致,精彩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展覽會之畫」我過去一直都偏好拉威爾所改編的管弦樂版,總覺得管弦樂更能呈現這套組曲的特性,下半場葛羅夫諾火力全開的演奏完全顛覆了我原先的成見,讓我見識到鋼琴展現的極致魅力,讚嘆他超凡的技巧、豐富多變的音色,以及動人的音樂性。演出結束,葛羅夫諾很有誠意地演奏了四首安可曲,包括了:李斯特《侏儒之舞》、拉威爾《水的嬉戲》、巴赫《b小調前奏曲,BWV855a》Siloti 的改編版,以及聖誕節應景的作品 Reinecke《聖誕節小奏鳴曲,作品251,第三首》,藉此回應聽眾熱烈不止的掌聲。

2024年各方鋼琴高手相繼來台,聽了不少鋼琴協奏曲以及鋼琴獨奏會,葛羅夫諾的演奏是我最享受最滿足的一場音樂會,他已完全洞悉鋼琴演奏藝術的奧秘,即便是炫技的樂曲,也如信手拈來、瀟灑自在,達到只聞音樂、不見其人「琴人合一」的境界。


~2024-12-24~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2025辛明峰、辛幸純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zSgZ3AiiyTj5OqHlMLSRTLNoO5ruDTdI

台灣兩位重量級的兄妹檔演奏家—辛明峰與辛幸純,將於2025年1月3~5日分別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衛武營藝術中心表演廳、臺北國家演奏廳帶來三場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的音樂會,曲目依序為:巴爾托克《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作品 117》、佛瑞《A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作品 13》、聖桑《哈瓦奈斯舞曲,作品 83》,以及艾爾加《E 小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 82》。


巴爾托克《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題獻給辛氏兄妹的恩師小提琴家曼紐因,可說是巴爾托克向巴赫致敬之作,採用巴赫音樂的素材和精神,呼應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Partita)。不擅長小提琴的巴爾托克,顛覆了傳統的小提琴技巧,也跳脫了既有的旋律與和聲框架,樂曲結合了新穎的語法、多變的節奏、不尋常的和聲、複雜的織度以及對小提琴技法的極致探索,不僅考驗演奏者的技術,也要求演奏者對音樂有深刻的洞察和表現力,在台灣更是難得一見的演出曲目。


佛瑞一生共創作兩首小提琴奏鳴曲,分別是創作於1875-1876年的《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3)和完成於1917年的《e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08),這兩首作品可說是其室內樂的代表作,也是法國小提琴文獻的經典。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是佛瑞的第一首室內樂作品,也是佛瑞首次跨越聲樂與鋼琴領域之外的創作。相較於第二號奏鳴曲內斂而深刻的晚期風格,第一號奏鳴曲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特徵,音樂優雅而抒情,情感的表達也較為直接外顯,但佛瑞在其中注入了自己的創新,如:對位法的運用;調性、和聲的變化等,全曲融合了浪漫主義的溫暖與法國音樂的清晰風格。


「哈瓦奈斯舞曲」是源自古巴、二拍的舞蹈音樂,節奏緩慢且具有濃厚的西班牙風情。最有名的哈瓦奈斯舞曲莫過於法國歌劇作曲家比才《卡門》中著名的詠嘆調「愛情是一隻自由的鳥兒」。聖桑斯《哈瓦奈斯舞曲》原為小提琴與管弦樂團而作,是一首包含了多個速度變化的單樂章作品,曲式非常自由,像是一首即興的舞曲。樂曲中聖桑斯展現了旋律的多重魅力,既有西班牙式的熱情奔放,也有法國音樂的細膩優雅。和聲方面,聖桑斯使用了一些非傳統的和絃進行來增加音樂的色彩和深度。此外,這首樂曲也有技術上的挑戰,包含了豐富的裝飾音、快速的雙音、跳躍的音程、泛音的旋律等,充分展現了小提琴的表現力。


生逢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統與革新交替時代的艾爾加,是屬於風格保守的作曲家,音樂充滿了深刻的情感以及高貴的氣質。正當其他作曲家紛紛追逐創新、奇異的作曲手法時,艾爾加堅持以傳統的素材創作,並加入其獨特的英式語彙,為音樂開展了一種新的氣象。《e小調小提琴奏鳴曲》就是絕佳例證,曲中沒有怪誕的和聲,也沒有複雜的技巧,但旋律線條卻發揮得淋漓盡致,充分展現他寫作優美旋律的長才。《e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82)與《e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83)和《a小調鋼琴五重奏》(作品84)同為他在一戰後期的主要創作,音樂風格也更加內省而深沉,樂曲展現了他對戰爭的反思以及對和平的渴望,也是對21世紀戰爭頻仍的世界最佳的提醒。

~2024-12-19~

《2024年吳珮菁打擊樂獨奏會》演出有感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gLvD5YUprU-fpW6ARMYOjKQTLBSWjGKW


1027日傍晚接到珮菁的電話,邀請我參與《2024年吳珮菁打擊樂獨奏會Every Moment Counts》的演出,擔任美國作曲家約翰·科里利亞諾(John Corigliano)擊樂協奏曲《魔術師》(Conjurer)管風琴改編版的世界首演,於123日、11日、13日分別於台中國家大劇院、台北國家音樂廳以及高雄衛武營演出。


珮菁隨即傳來她託人將管弦樂改編成管風琴的樂譜給我,再由我做細部的改編。一開始,我希望管風琴的改編版能儘量接近原來管弦樂的精神和演奏方式,但經過反覆地推敲和嘗試,決定改變思路,以發揮管風琴的特性,並與擊樂的音色互補為目標,花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才大致完成改編的工作。


約翰·科里利亞諾(b.1938)是美國當代非常著名的作曲家,樂曲《鈴鼓先生》曾獲葛萊美獎,他為擊樂所寫的協奏曲《魔術師》於2008年舉行首演。20242月吳珮菁應波特蘭交響樂團的邀請赴美演出此首樂曲並大獲成功,遂有了改編的想法,經作曲家的同意後改編為管風琴協演的版本。《魔術師》共三個樂章,分別使用「木」(木琴、木魚等)、「金」(鐵琴、鑼、鈸等)、革(鼓類)三種擊樂的材質來表現不同的音色之美,並動用了43種樂器,再加上氣勢磅礴的管風琴,陣容非常浩大!


三週後我們於1117日進行第一次排練,非常感謝台南神學院劉信宏教授的引薦,琴茂公司張朝任先生慷慨出借一台奉獻給台南神學院三層鍵盤的電子管風琴供我們使用,讓排練得以順利進行。雖然珮菁老師和我各自有忙碌的演出和教學,但是我們儘可能地找時間排練,因為《魔術師》這首樂曲長達半小時,內容非常豐富,再加上有許多速度的變化,樂團還有指揮協助,擊樂加管風琴就全靠默契的培養,需要反覆地練習才能漸入佳境。在排練的過程中見識了珮菁的努力,她堅持到底的精神令人感佩。

三場音樂會演奏的管風琴都不同也是極大的考驗,需要快速地調整音色音量,特別是台北國家音樂廳背對擊樂演奏者,感謝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工作人員,在管風琴的右側加裝另一個照後鏡,讓演出更加順利。也非常感謝張朝任先生熱心的幫忙,借到一台全新的電子管風琴在台中國家大劇院演出,以全新的琴世界首演《魔術師》管風琴改編版。
「音樂是珍珠,時刻都算數」為《2024年吳珮菁打擊樂獨奏會》寫下了最完美的註解,每一場演出都是學習、成長的機會,《2024年吳珮菁打擊樂獨奏會》為我的2024年增添了許多珍貴美好的回憶!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