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2日 星期六

陳惠湄2024長笛獨奏會

經歷了滂沱的大雷雨後,溽暑的難耐一掃而空,夏至的台北夜晚顯得格外清新可愛,我到國家演奏廳聆賞一場充滿自然氣息、以鳥鳴為主題的音樂會《長笛與鳥歌》,由長笛家兼音樂學者陳惠湄擔任長笛演奏,蔡芷弦擔任鋼琴合作。曲目依序為:韋瓦第《金絲雀》長笛協奏曲、喬利夫(Edmund Jolliffe, b.1976)《紅色名錄之鳥》、布蘭登(Jenni Brandon, b.1977)《鳥之夢》、里維耶(Jean Rivier, 1896-1987)《溫柔的小鳥》、勒維納斯(Michaël Levinas, b.1949)《振翅聲》、寇勒(Jim Coyle, b.1968),以及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黑鶇》。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cT9J9dy2N5_Rxmvytraxt5heDIr93eaq



陳惠湄老師是法國索邦大學20世紀音樂與音樂學博士,對現代音樂有深厚的學養,也致力於現代音樂的推廣。《長笛與鳥歌》音樂會除了韋瓦第和梅湘的作品我因為演出過比較熟悉以外,其它樂曲都是第一次聆聽,甚至連作曲家也是首次接觸,其中創作於2019年的《紅色名錄之鳥》、2011年的《鳥之夢》以及2017年的《鳥兒的天堂》均為台灣首演的作品。

長笛的音域、音色及技巧的特性,本來就是詮釋鳥鳴的最佳樂器,大家熟悉的音樂欣賞入門作品《動物狂歡節》和《彼得與狼》都使用長笛作為鳥兒的代言人。《長笛與鳥歌》音樂會陳惠湄老師透過作曲家們的視角和想像,發揮長笛技巧的最大可能性,有系統地羅列出各種鳥類的鳴叫聲,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也大飽耳福。

美國女性作曲家傑妮布蘭登(Jenni Brandon)給中音長笛與鋼琴的《鳥之夢》令我印象深刻,之前只在長笛合奏團的演出看過中音長笛,它的音色會讓人聯想到中國的簫或是日本的尺八。《鳥之夢》序奏及末段的華彩樂段低沈而略帶傷感的笛音,不禁讓我想起充滿漂泊與思鄉情懷的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不知鳥兒的夢裡有些什麼故事?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vUVcIABo1BCdjsdHohJmyW4T04MT_Q8Y


音樂會後和好友一起步出演奏廳,聊到在影音娛樂氾濫、各種表演充斥的現代,吸引我們來聽音樂會的原因是什麼?除了演奏者的個人魅力外,音樂會主題的規劃也是一個重點,陳惠湄老師《長笛與鳥歌》無疑是成功的,透過以鳥鳴為靈感的樂曲,讓我們更認識長笛的表現力,也領略大自然的詩情與美麗。


~2024-6-22~







2024年6月7日 星期五

2024陽光台北交響樂團神劇《摩西》演出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0Ac2l7usCW9rkvVCtYWjeoefJWfjOnL


大家可能都聽過舊約聖經中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的故事,或許也看過動畫電影《埃及王子》等相關影片,但鮮有人知道這位以色列最偉大的先知摩西的生平,曾經被德國浪漫時期作曲家布魯赫(Max Bruch, 1838-1920)用音樂描繪出來,創作成神劇《摩西》。2024年6月11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將由孫愛光老師領軍,指揮台北YMCA聖樂合唱團與陽光台北交響樂團,共同演繹這部巨作。

布魯赫最知名的作品是創作於1868年的《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在這首作品大獲成功之後,他就有一個心願,想完成一首能展現他信仰的神劇。1873年布魯赫曾經對友人赫爾曼(Hermann Deiters,1833-1907)斷言:「神劇自17世紀起到孟德爾頌之後就沒有未來」,但1894年1月他得到史畢塔(Ludwig Spitta,1845-1901)撰寫的劇本後,就毅然決然地投入神劇《摩西》的創作,並於隔年1月在德國巴門(Barmen)舉行首演。

神劇《摩西》根據摩西的生平,分成四大部分、19首樂曲。第一部分:「在西奈山」描述摩西是以色列百姓的屬靈領袖,在西奈山接受神所頒布的十誡;第二部分:「金牛犢」描寫百姓因為久候摩西未歸,在摩西的哥哥亞倫(Aaron) 的帶領下對金牛犢崇拜,引來摩西的憤怒和斥責;第三部分:「從迦南地回來的探子」敘述摩西差派12個探子到迦南地勘查,回來之後有10個人非常悲觀,只有約書亞(Joshua)和迦勒(Caleb)對神充滿信心,之後摩西帶領追隨他的百姓與亞瑪力人交戰。第四部分:「應許之地」,摩西帶領以色列人繼續前往應許之地,但最終未能如願,摩西為他的百姓們祝福之後就安息了(遺願由約書亞完成)。

神劇《摩西》全曲長達兩個小時,當中有三位獨唱,包括摩西(男中音林中光飾演)、亞倫(男高音鄧吉龍飾演)以及天使(次女高音翁若珮飾演)。音樂高潮迭起、張力十足,布魯赫大量地運用半音進行調性轉換(如 : D大調-降E大調;C大調-B大調)來營造音樂的戲劇性,並以管風琴為獨唱伴奏,作為獨唱與合唱之間的串場。布魯赫曾謙卑地說:「若不是神在我裡面有強烈深刻的感動,我沒辦法寫出《摩西》這樣的作品……我,微不足道,什麼也不是,我認真地尋求,將上帝借給我的天份,盡可能地發揮出來」。神劇《摩西》成為布魯赫創作生涯中最大型的音樂作品,也是他最真誠、最深刻的信仰告白。


~20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