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在電影中遇見古典音樂:戴流士—夏日之歌,Delius - Song of Summer


         戴流士:「音樂是靈魂的湧現!」


戴流士—夏日之歌(F. Delius,Song of Summer)是肯·羅素(Ken Russell)應BBC之邀,於1968年拍攝英國作曲家Frederick Delius(1862-1934)的傳記電影。肯·羅素還製作其他作曲家的影片,包括:普羅高菲夫(1961)、埃爾加(1962)、德布西(1965)、理察·史特勞斯(1970)、馬勒(1974)等,《戴流士—夏日之歌》被公認是最成功的一部影片。






《戴流士—夏日之歌》,敘述作曲家失明、癱瘓後到離世的最後六年生活。內容描寫年輕作曲家芬比(Eric Fenby,1906-1997)聽聞戴流世失明癱瘓的消息,自願協助戴流士夫人 羅絲(Jelka RosenDelius,1868-1935)共同照料戴流士,並幫助戴流士以口傳的方式將音樂靈感寫下來。片名取自戴流士同名作品《A Song of Summer》,劇情則根據芬比的著作《Delius As I Know Him》內容改編的。




身為畫家的羅絲,為了照顧因梅毒引發的失明及癱瘓的丈夫,放棄了自己的繪畫生涯,全心全意的投入照料工作。這種犧牲,和戴流士臥病在床,不畏身體病痛、渴望創作的情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戴流士的客廳收藏著許多畫家朋友們的畫作,如孟克(E.Munch,1863-1944)、高更(P.Gaugin,1848-1903)。躺在床上的他最愛的活動就是聽別人閱讀,除了報紙新聞外,《頑童歷險記》、最愛的哲學家—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都是他經常閱讀的。向來渴望接近自然的他,也常常靠著別人的幫助,跋山涉水,為了一睹美好的日落、傾聽浪濤的低吟。




戴流士音樂中浪漫主義與印象精神的結合,使得他的音樂獨樹一格。除了短暫的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外,戴流士可說是自學而成的作曲家。早期從事羊毛生意,到過挪威、德國等地;短暫的停留美國佛羅里達從事橘子種植而接觸黑人靈歌;之後與羅絲定居巴黎郊區的鄉村30年,這些被自然景致圍繞的生活體驗使得他熱愛大自然,從中汲取靈感,譜成了一首首如詩如畫的音樂。如:佛羅里達組曲(1887)http://youtu.be/pSGdns9tlyw、夏日的花園裏(In a Summer Garden,1908;1911)http://youtu.be/t8tb7J2O6Q0、北國素描(North Country Sketches,1914)http://youtu.be/EvVwj8M5GJk、夏日之歌(1931)http://youtu.be/2qsriktzVFw


戴流士認為:「音樂是情感的ㄧ種表達方式,無關乎技巧或智能,最重要的是遵循個人內在的傾向。」,「音樂是一種啓示,是靈魂的吶喊、靈魂的湧現!」1929年《時代》雜誌評論戴流士的音樂:「不屬於任何流派、不遵循任何傳統;也看不到其他作曲家的形式或風格......極端個人語彙......」,同時期的英國作曲家埃爾加則讚美戴流士:「一位真正的詩人、有遠見者」。





* 以上照片來自網路。
* 本文版權為陳相瑜所有,若轉載使用請註明出處。© 2015 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