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歌德與音樂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結的音樂」(Music is liquid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is frozen music.)是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öthe,1749-1832)的名言。出生於法蘭克福的歌德是德國著名的詩人、劇作家、自然觀察學家兼政治家。他的詩作被舒伯特等音樂家譜成藝術歌曲;戲劇作品「浮士德」更是李斯特、白遼士、古諾等多位作曲家創作靈感的泉源。有趣的是,歌德向來被認定是缺乏音樂美感的。1816年他對舒伯特以他的詩作所譜寫的16首歌曲,包括「紡車旁的葛雷卿」(Grechen am Spinnrade)、「魔王」(Erlkönig)在內的傑作沒有好評;也對以他的戲劇為藍本寫下著名的「艾格蒙」序曲(Egmont, op 84)的貝多芬態度冷淡,倒是對現在已沒人知曉的C. F. Zelter(1758-1832)、J. F. Reichardt(1752-1814)推崇備至。歌德是史懷哲眼中「圖像式」思考的藝術家,他也曾在自傳中提到:「我是透過視覺—最高層次的感官,來理解這世界的」。



                               圖片來源http://www.azquotes.com/quote/825473



                德拉克洛瓦畫中的歌德「浮士德」
http://www.openculture.com/2015/06/eugene-delacroix




其實歌德自幼就接受音樂教育,他與妹妹於1763年開始學習鋼琴。幼年在法蘭克福(1749-1765)的期間也經常欣賞法國及義大利歌劇的演出,點燃他對歌劇的喜愛。1763年14歲的歌德與年僅6歲的「音樂神童」莫札特初次會面,歌德對莫札特的音樂天份大為讚賞,一生都對他崇敬有加。1770-1771年在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求學的期間歌德也學習大提琴;更常漫遊於阿薩斯(Alsace)的鄉間,欣賞古老的歌謠,像高大宜及巴爾托克一樣地採集民間曲調。在他的認知裡,歌曲應該是像民歌般的、帶有單純旋律的分節(strophic)歌曲。



再次回到法蘭克福成爲律師的歌德,興趣轉向詩作與音樂的結合。他曾請求葛路克(C. W. Gluck, 1714-1787)為其詩作譜曲遭拒,所幸其作品中豐富的音樂性吸引莫札特寫下「紫羅蘭」(Das Veilchen)、舒伯特「魔王」(Erlkönig)、布拉姆斯「潺潺流水」(Es rauschet das Wasser)、沃爾夫「懶散的牧羊人」(Es war ein fauler Schäfer)等樂曲,為他的歌唱劇(Singspiele)留下了部分傳世之作。



                        魔王(Erlkönig)       圖片來源http://ourstrings.pixnet.net



威瑪時期(1775-1805)的歌德成爲集作家、演員、導演、劇場經理於一身的全方位藝術家,1791-1817年間他擔任宮廷劇院總監,製作並演出了包括莫札特、貝多芬、祈瑪羅薩(1749-1801)等人的歌劇。其中以莫札特的歌劇演出最為頻繁,「費加洛的婚禮」上演了20次、「後宮誘逃」49次、「唐喬望尼」68次、「魔笛」82次。因著對歌劇的熱愛,1783年歌德還成立了義大利社團,並於1786-1788年前往羅馬、威尼斯、西西里等地探索義大利的音樂與藝術,這些經驗對其美學及哲學觀的建立有深遠的影響。



音樂是歌德生命中密不可分的朋友,他最喜愛的作品包括了:巴哈的聖詠、韓德爾「彌賽亞」;海頓、莫札特的彌撒曲等。歌德的詩作中快樂與鼓舞人心的、悲傷與沈思的,種種對比性的特質深深地吸引作曲家們將其譜成樂曲,對當代及後世藝術歌曲(Lieder)的創作影響深遠。歌德曾說:「音樂體現了藝術的偉大」;他更為美好的人生立下了一個準則:「每個人的生活中每天都應當聆聽一點音樂、讀一點詩、看一幅美好的畫作,以免世俗的紛擾淹沒了上帝根植於人類靈魂中對美的感受」。





延伸聆賞:舒伯特「魔王」http://youtu.be/JuG7Y6wiPL8



* 以上照片來自網路。
* 本文版權為陳相瑜所有,若轉載使用請註明出處。© 2015 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