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保羅·克利的藝術與現代音樂創作

保羅·克利:「藝術並非複製可見之物,而是使之得見。」(Art does not reproduce visible but makes things visible.)



音樂家身分的保羅克利

二十世紀繪畫大師保羅·克利(Paul Klee,1879-1940)是德籍瑞士裔的藝術家。克利來自一個音樂家庭,父親是音樂老師,母親是歌唱家,自幼在父母親的栽培下學習小提琴。過人的音樂天份,使得克利從11歲起就在伯恩音樂協會(Bern Music Association )演奏,並於1902到1906年間組絃樂四重奏於瑞士各城市演出。1906年克利與女鋼琴家Lily Stumpf結婚,婚後兩人常常一起合作演出。每天早晨在作畫之前克利會先拉小提琴,他的朋友費格寧(Lyonel Feininger)曾說:「畫家克利與音樂家克利是兩位一體的」。

      
            保羅·克利(Paul Klee,1879-1940)





                                                       絃樂五重奏(1900)




從音樂轉向繪畫(1898-1914)

喜愛巴哈與莫札特的克利,認為音樂的發展走到了一個瓶頸,因而在1898年將興趣轉向了藝術,並進入慕尼黑藝術學院就讀。1901到1902年他到義大利旅行,並深入研究藝術大師們的作品,「羅馬那不勒斯與拉韋納的馬賽克」使他留下深刻印象。1911年他結識了康定斯基(W. Kandinsky)、法蘭茲·馬克(Franz Marc)、奧古斯特·馬克(August Macke)等人,並共組充滿表現主義風格的藍騎士(Blue Rider)畫會。


       有翅膀的英雄(1905)




從表現主義到抽象藝術(1914-1920)

1914年克利與奧古斯特·馬克等人曾到突尼西亞旅遊,這趟旅遊成為克利創作的突破點,他說:「色彩擁有了我,我與色彩合而為一,我是個畫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克利的畫風從實體具象轉為抽象。克利認為:「世界越可怕,藝術就越抽象」。他的畫家好友法蘭茲·馬克、奧古斯特·馬克雙雙死於戰火中帶給他不小的衝擊。克利於1916 年入伍,戰爭期間他以抽象符號為繪畫的表現方式,這些符號包括:箭號、星星、旗子、眼睛、心、數字、字母、驚嘆號、休止符等。


         保羅·克利(1914)



      隱居生活(Hermitage ,1918)





包浩斯設計學院與杜塞道夫藝術學院時期,晚期(1921-1931,1931-1933,1935-1940)

1921 到 1931年間,克利任教於包浩斯設計學院,與康丁斯基、費寧格等人的來往,對他的藝術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這段時間他致力於藝術理論的研究。1931到1933年他轉往杜塞道夫藝術學院擔任教職,1939年是他產能的高峰期,也是人生最後的創作階段,共創作了1200幅作品。1940年他創作了最後作品「死亡與火」,在長期忍受硬皮症之苦之後因併發症而過世。


      老人(1922)

  

       紅氣球(1922)



      魚的四周(1926)



      貓與鳥(1928)




保羅克利的藝術理念及風格     

克利的創作深受表現主義、立體派、超寫實主義影響,作品極具個人特色。包浩斯時期的他曾深入研究線條、色彩、平衡等理論。他的筆記本《形式與設計的原理》(Writings on Form and Design Theory)對現代藝術的重要性,與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所著的《繪畫理論》(A Treatise On Painting)被相提並論。克利認為色彩表達的是人類內在深刻的情感,並致力於色彩與光影的結合。此外,他認為繪畫就是線條的散步(A drawing is simply a line going for a walk, a line is a dot that went for a walk.),界定自己的創作風格是「與線條擕手同遊」。克利也強調觀察大自然,並從兒童身上學習,因此他的作品充滿各種象徵符號,展現了幽默感、童趣及音樂性。


            強烈的夢(1929)



      火與滿月(1933)



      優美的島嶼(Insula dulcamara,1938)





保羅克利藝術作品中的音樂性

克利一生留下了超過9000幅作品,這些作品體現了克利深厚的音樂涵養。他將音樂的各種元素,諸如速度、節奏、運動(movement)、重複、變奏、休止等概念運用在繪畫創作當中。他獨特的「複音繪畫」(Polyphony Painting)風格源自巴洛克時期的複音音樂技法;他的色彩及點描法表現出音樂特有的節奏韻律感,畫作中大量的象徵符號也反映出音樂的抽象本質。他的作品及繪畫理論影響了許多當代的音樂家,其中包括:布列茲(Pierre Boulez,1925-2016)、 桑德·維雷斯(Sandor Veress,1907-1992)、譚盾(Tan Dun)、Bruno Mantovani、 日本爵士鋼琴家加古隆(Takashi Kako )、法國流行歌手賽吉·甘斯博(Serge Gainsbourg,1928-1991)等人。


        紅色的賦格(Fugue In Red,1921)


    
         節奏的(rhythmic ,1930)




保羅克利與現代音樂創作

與保羅克利相關的音樂創作,題獻給克利或以克利畫作為名的音樂作品不計其數。瑞士作曲家桑德·維雷斯(Sandor Veress,1907-1992)在1951年創作了為雙鋼琴及管絃樂作品《向保羅·克利致敬》(Hommage à Paul Klee)。1985年俄籍作曲家丹尼索夫(Edison Denisov)創作了為女低音及小型室內樂的作品《三幅克利的畫像》(Trois Tableaux de Paul Klee)。日本爵士音樂家加古隆(Takashi Kako ,1947)1986年創作《克利:鋼琴組曲》(Klee : Suite For The Piano),1987年則寫下吉它獨奏作品《暮色之中》(All In Twilight)。1998年德國作曲家Michael Denhoff (1955)寫下了為弦樂四重奏與鋼琴的作品《主幹道與小路》(Hauptweg Und Nebenweg)。
  

       熱帶的暮光(Tropical Twilight,1921)



      主幹道與小路(1929)




法國作曲家布列茲(Pierre Boulez,1925-2016 )於1947年參觀克利畫展而深受感召,在克利的作品中他發現了繪畫與音樂的關連性。布列茲特別受其包浩斯時期藝術理論之影響,並於1989年寫下題獻給克利的著作《肥沃的土地》(The Fertile Land)。


       肥沃的土地紀念碑(Monument ,1929)




克利的藝術也影響了知名的中國當代作曲家,電影《臥虎藏龍》作曲者—譚盾。譚盾曾在紐約現代美術館欣賞克利的作品,深受感動,因而在1992年寫下包含了10個樂段的交響曲《死與火:和畫家克利的對話》(Death And Fire)。直到今日,克利的藝術對現代音樂家的影響力仍然持續中,2005年斯洛伐克作曲家Iris Szeghy(1956)為弦樂團創作《帕納賽斯神廟》(Ad Panassum)法國青年作曲家Bruno Mantovani(1974)在2007年寫下給鋼琴及大提琴的作品《為保羅·克利而作的5首小品》(The Five Pieces For Paul Klee)。


        死與火(1940)



       帕納賽斯神廟(Ad Panassum,1932)



延伸聆賞:
加古隆《暮色之中》:http://youtu.be/Ot0OmfLj1as
Iris Szeghy《帕納賽斯神廟》:http://youtu.be/Y1iJ1dtDOuk
Michael Denhoff《主幹道與小路》:http://youtu.be/0e5kL9ifLYA


* 以上照片來自於網路。
* 本文版權為陳相瑜所有,若轉載使用請註明出處。© 2016 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