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管風琴交響曲(Organ Symphony)

管風琴交響曲(organ symphony)是一種管風琴的獨奏曲目,因其聲響豐富、音色多變,且氣勢磅礴,宛如一個交響樂團的演奏,故得其名。管風琴交響曲由多個樂章組成,通常是5到7個樂章不等。不同於一般交響曲四個樂章,且每個樂章有既定的曲式,管風琴交響曲的曲式自由,樂章的排列順序也沒有固定,比較接近組曲的型態。以路易·維恩(Louis Vierne, 1890-1937)所創作的第三號管風琴交響曲為例,全曲共五個樂章,第一樂章:莊嚴的快板(Allegro Maestoso)、第二樂章:聖歌(Cantilene)、第三樂章:間奏曲(Intermezzo)、第四樂章:慢板(Adagio)、第五樂章:終曲(Final)。



管風琴交響曲基本上是19世紀法國浪漫派時期的產物,而法國管風琴製琴家卡瓦葉-科爾(Aristide Cavaille-Coll, 1811-1899)可說是將管風琴交響化的重要推手。卡瓦葉-科爾公司在1840年到1900年間建置了許多管風琴,影響了一整代法國浪漫時期的管風琴作曲家。卡瓦葉-科爾大幅提升了管風琴的製作工藝,他擴充腳鍵盤的音栓數,使低音聲部更有表現力。此外,卡瓦葉-科爾製造的管風琴具有明亮溫暖的簧類音色,演奏強音時音量巨大,能夠製造出以前的管風琴所無法企及的雷霆般音響,也能夠奏出低聲細語般的音色,細膩地表現微妙的情感。巴黎著名大教堂的管風琴,如:聖克洛蒂爾德教堂(St. Clotilde)、聖蘇比斯教堂( St. Sulpice)、聖母院大教堂(Notre Dame)、瑪德蓮教堂(L'église Sainte-Marie-Madeleine)等,均出自卡瓦葉的創作。



法朗克(César Franck, 1822-1890)於1860-62年間創作大交響曲(Grand Pièce Symphonique), 作品17,包含3個樂章,被公認是法國管風琴交響曲的創始者。法朗克多以卡瓦葉所製作的聖克洛蒂爾德教堂(St. Clotilde)管風琴為其創作基礎,他自1859年起擔任St. Clotilde的風琴師,直到1890去世為止。之後有維多(Charles -Marie Widor, 1844-1937)創作了10首管風琴交響曲;維恩(Louis Vierne, 1890-1937)創作了6首管風琴交響曲。維多所創作的第五號交響曲,作品42,終曲樂章「觸技曲」,更是音樂會常見的曲目。



至於大家熟悉的《管風琴》交響曲,是法國作曲家聖桑(C. Saint-Saëns,1835-1921)所創作的第三號交響曲。聖桑一生共創作了五首交響曲,其中有兩首沒有編號,C小調第三號交響曲是最受歡迎的一首,因樂曲中大量的使用管風琴而被稱為《管風琴》交響曲,聖桑在交響曲中加入管風琴的編制,被視為音樂史上的一項創舉。1886年的2月,正值人生創作高峰期的聖桑在布拉格完成了這首交響曲,同年的5月,他親自指揮管弦樂團在倫敦舉行首演,獲得了熱烈的迴響。第二年再度於法國演出此曲,觀眾們深受震撼。《管風琴》交響曲完成後,聖桑曾滿意地表示:「我已經竭盡所能來創作,而且並不是每天都能有這麼豐富的靈感」。然而,聖桑的作曲家好友李斯特,不幸的在第三號交響曲首演的兩個多月後去世了,為了紀念生前一直支持他的李斯特,聖桑特別在樂譜的封面上寫下「為紀念法蘭茲‧李斯特而做」的獻辭。


延伸聆賞:Charles -Marie Widor :Toccata from Symphony No.5 https://youtu.be/BMOJPirowAM


* 本文版權為陳相瑜所有,若轉載使用請註明出處。© 2017 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