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尼采與華格納

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可說是19世紀最知名的哲學家,也是影響後代最深遠的思想家,尼采的著作《悲劇的誕生》、《善惡的彼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更是許多青年學子接觸哲學的必讀經典。尼采不但是哲學家,也是一位業餘作曲家,他自幼學習鋼琴,曾以作曲為終身職志,並自學創作了多首鋼琴小品、歌曲等。此外他也與多位作曲家有接觸,其中最為知名的是與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之間愛恨糾葛的關係。


                                                            尼采與華格納



1868年尼采在萊比錫認識華格納後,深受震撼。他在華格納的作品中發現了酒神戴奧尼索斯的精神,尼采曾形容第一次聽到華格納的音樂時:「我激動得每一根神經都在顫抖」。55歲的華格納當時是音樂界思想的先驅,年輕的大學教授尼采視他為英雄,從他身上汲取許多音樂的養分,兩人又同為哲學家叔本華的追隨者,因而展開長達十年親密的友誼。但隨著華格納音樂風格的轉變,尼采因理念不合而主動與華格納決裂。尼采對華格納的評論先後出現於《華格納在拜魯特,1875-1876》、《華格納事件 :一個音樂家的問題,1888》、《尼采反對華格納,1888年底》,這一系列的評論反映出尼采對華格納觀點的轉變。







華格納一直有個夢想,就是興建一座屬於自己的劇院來演出自己的歌劇,這個願望在拜魯特被實現了。1876年劇院落成,並於8月舉行首屆拜魯特音樂節,演出華格納整套《尼貝龍根指環》歌劇。完成於1876年的《華格納在拜魯特》即是尼采對華格納音樂的心得書寫,內文精闢地剖析華格納歌劇的特質,但已隱隱透露出他與華格納在理念上的矛盾。



                                               拜魯特歌劇院



《華格納事件:一個音樂家的問題》是尼采在1888年出版的書,在這本書裡尼采褒比才而貶華格納。他雖然承認華格納的音樂極為傑出,但只不過是文化衰落和虛無主義的產物。尼采對華格納歌劇的神話題材、救贖的內容,深感不滿,認為華格納的「樂劇」是病態的、頹廢的,只追求激情、效果、戲劇性,而不是從音樂家的良知出發來考慮問題。華格納故弄玄虛、虛張聲勢,他用來征服觀眾的不是音樂,而是理念。「音樂不僅僅是音樂」,而成為語言、工具、戲劇的奴婢。


1888年底完成的《尼采反對華格納:來自一個心理學家的檔案》(Nietzsche contra Wagner, Aktenstücke eines Psychologen)收錄了一系列尼采在1878至1887年間撰寫有關華格納及其音樂的評論。尼采直言批判華格納「無止盡的旋律」是危險的音樂,就像人墜入大海之中游泳,失去了主權,是一種墮落,是現代文化的病態。這些文章說明了尼采與華格納之間在美學上的根本差異,兩人之間的友誼徹底的絕裂,從此分道揚鑣。


 


* 以上照片來自網路。
* 本文版權為陳相瑜所有,若轉載使用請註明出處。© 2017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