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2023衛武營管風琴音樂節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t-aevVJFgGLv24VFhZqNCtviyMiLIF_q


2023第二屆衛武營管風琴音樂節已圓滿落幕,三場音樂會分別於三月22、24、26日舉行,首場管風琴獨奏會《巴赫與葛拉斯》在屏東演藝廳盛大登場,我則觀賞了管風琴與管弦樂團合作的《經典盛會》以及《管風琴與手風琴二重奏之夜》兩場在衛武營的演出。


管風琴音樂節的策展人兼演出者—管風琴家
伊維塔·艾普卡娜(Iveta Apkalna)是國際當紅的拉托維亞籍演奏家,她儀態優雅、開朗親切,充滿舞台魅力,看她演奏就像欣賞一位美麗的芭蕾舞者在舞台上自由揮灑,困難的的技巧、複雜的音栓轉換都輕鬆駕馭,音樂流暢自然卻又氣勢非凡。


終場《管風琴與手風琴二重奏之夜》的演出令我印象特別深刻,音樂會曲目涵蓋了巴赫、史卡拉第等巴洛克時期樂曲一直到2015年的當代作品《光子》,管風琴與手風琴的獨奏展現了大小樂器不同的個性與魅力,二重奏則讓聽眾感受到競技與合作的快感。來自立陶宛的手風琴家萊維茨斯基 (Martynas Levickis) 的表現也同樣出色,令人驚艷,他演奏的五首改編給手風琴獨奏的立陶宛民歌非常動人,音樂時而淒婉感傷、時而熱情高昂,萊維茨斯基化身為一位說書人,透過音樂娓娓地訴說感人肺腑的故事,音樂中也描繪出充滿鳥叫蟲鳴、綠水青山的美麗自然風光。


管風琴獨奏曲貝爾曼《哥德組曲》與維瓦第《四季協奏曲》中的《夏季協奏曲》這兩首改編給二重奏的曲目是我最期待的。管風琴演奏室內樂有時候比獨奏還困難,因為所有的表情變化都是透過音栓事先設定好的,無法機動性地改變,所以與其它樂器搭配演奏時,音量音色的平衡與調和需要更多的心思去調整,特別是管風琴音量全開的時候,常常聽不清楚其它樂器的聲音,種種因素都造成管風琴演奏室內樂的困難,所以管風琴室內樂的原創曲目非常稀少。這兩首改編作品效果出奇的好,除了保留原作的精神外,也充分展現了管風琴的大氣恢宏與手風琴的熱情感性,非常難得。


非常感謝衛武營表演藝術中心持續地透過每個月的管風琴推廣音樂會以及一年一度的管風琴音樂節讓台灣的愛樂者認識管風琴音樂,我們期待下一屆的管風琴音樂節為我們帶來更多精彩美好的演出!


~2023-3-27~

2022陸逸軒與北市交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W-EZNuzaWOI6cf3KmGZUBQ5KBfT-aH6R


2018年里茲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得主陸逸軒(Eric Lu)於2022年12月10首度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於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除了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外,音樂會曲目還包括齊馬諾夫斯基《E大調音樂會序曲》以及理查·史特勞斯交響詩《英雄生涯》,擔任指揮的是德國指揮家亞歷山大·里柏瑞契(Alexander Liebreich)。


去年陸逸軒曾經來台舉辦獨奏會,歷經14天的隔離,最終還是因為疫情的緣故,被迫取消實體音樂會,改為線上演出。我聆聽了他線上的演奏,非常喜歡他對舒伯特作品的詮釋,因而對他此次來台演出蕭邦第二號協奏曲充滿期待。


蕭邦的音樂幾乎沒有人不喜愛,他的作品旋律優美感人、和聲精美豐富、節奏巧妙靈動,充滿了詩意。年輕時我偏好第一號協奏曲,也花了苦功練習,但隨著年齡漸長,喜歡第二號f小調協奏曲更勝第一號e小調協奏曲。事實上f小調鋼琴協奏曲完成在先,是蕭邦20歲時的作品,因為比e小調鋼琴協奏曲晚出版,所以稱為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樂曲充分展現了年輕蕭邦的浪漫情懷以及他對女高音Konstancja Gladkowska(1810-1889)的愛意。


第一樂章當小提琴奏出f小調主題的前幾個音時,就已令人泫然欲泣。第二樂章是整首協奏曲最動人的部分,陸逸軒的演奏屬於抒情、細膩而內斂的,他的音樂性非常適合表現蕭邦慢板段落所蘊涵的親密感。值得一提的是,樂團雖然聽起來好像只是演奏一些長音而已,但音色卻非常優美而充滿感情,將鋼琴的演奏襯托的非常動人。第三樂章相較之下陸逸軒的演奏顯得不夠活潑絢麗,特別是結束前的快速段落,我坐在音樂廳3樓的位置,聽起來力道略顯不足、聲音不夠清楚,也因此蕭邦快速裝飾音群特有的珠圓玉潤、晶瑩剔透的音色無法充分展現,有點可惜。


陸逸軒非常年輕,但他的音樂已有超乎其年齡的成熟,相較於時下過度「演」奏的鋼琴家們,他的風格顯得自然清新。祝福他演奏生涯持續成長,帶給我們更多美好的音樂與感動。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o7TSToO3s7yQNJr_lQmFIiGJPsOWWABl


~2022-12-10~

2023衛武營管風琴音樂節三大節目全面解析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Hp5lWkYhAobTgpltMtAZt4ErrskbDHAx

*原文刊載於2023-2-24 Muzikair


20233月衛武營管風琴音樂節即將盛大展開,於222426日在屏東演藝廳及衛武營音樂廳兩地舉行。管風琴音樂節特別邀請國際知名的管風琴家伊維塔·艾普卡娜(Iveta Apkalna)擔任音樂節的策展人兼演出者。拉脫維亞籍的艾普卡娜可說是當今最重要的管風琴演奏家之一,2017年於德國漢堡易北愛樂廳開幕音樂會擔任管風琴演奏,20183月榮獲「拉脫維亞音樂大獎」的「年度音樂家獎」及「年度音樂會獎」。艾普卡娜也與衛武營有深厚的淵源,201810月擔任衛武營音樂廳開幕音樂會管風琴演奏,2020年再度來台演出,並為這架亞洲最大的管風琴錄製了首張專輯。這次她特別為管風琴音樂節規劃了三場不同型態的音樂會,包括了獨奏會《巴赫與葛拉斯》、管風琴與管弦樂團合作的《經典盛會》,以及《管風琴與手風琴二重奏之夜》。

 

衛武營管風琴音樂節最特別的是,主辦單位突破本位思維,邀請鄰近的屏東共襄盛舉,首場管風琴獨奏會《巴赫與葛拉斯》將在屏東演藝廳隆重登場。屏東演藝廳於2016年落成,約有1200個座位,廳內的管風琴有全國第一架可移動式的琴座、三層手鍵盤、45個音栓、2793根音管,水平式喇叭音管以及竹製的福爾摩沙笛管是其最大特色,管風琴的尺寸大小也與演藝廳的規模相稱,是一個應該得到更多關注的優質表演場所。

 

獨奏會《巴赫與葛拉斯》聚焦在巴赫與葛拉斯(Philip Glass1937)兩位古今作曲大師的作品,巴赫代表的是美好的過去、管風琴音樂的巔峰,也是複音技法的極致時期;美國極簡主義作曲家葛拉斯則為我們所處的時代發聲,呈現當代人的音樂美學。音樂會的主題與曲目設計相當有創意,對聽眾來說也極具挑戰性,透過兩位偉大作曲家作品的相互參照、觀往驗來,感受古典音樂三百年來的演變。

 

《巴赫與葛拉斯》音樂會中,艾普卡娜將演奏巴赫早年創作的大型管風琴作品以及聖詠前奏曲,依序為《C大調觸技曲、慢板與賦格564》、《c小調帕薩卡雅舞曲,作品582》、《G大調幻想曲,作品572》、聖詠前奏曲《來吧!外邦人的救世主》,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作品565》。《C大調觸技曲、慢板與賦格》創作型態接近義大利協奏曲快快的風格,曲風華麗、技巧燦爛,特別是「觸技曲」的段落將腳鍵盤的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c小調帕薩卡雅舞曲》是一首變奏曲,主題在低音聲部不斷地重複,稱為頑固低音(Ostinato),上方聲部則以變奏的方式呈現。全曲有二十個變奏,舞曲之後接續著一首賦格曲,各式各樣的變奏技法展現了巴赫豐富的想像力,也賦予管風琴多變的色彩。


G大調幻想曲,作品572》分為三個速度不同、個性差異極大的樂段,曲風自由而炫技。聖詠前奏曲《來吧!外邦人的救世主》是巴赫最著名的管風琴聖詠曲之一,高音聲部加了大量的裝飾音群來美化旋律,中間的聲部豐富了樂曲的和聲,低音則以八分音的進行貫穿全曲,是一首非常優美動聽的樂曲。《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充滿了戲劇張力,曾有學者形容:「八度齊奏的下行音群像是一道閃電劃過;分解的減七和絃猶如隆隆的雷聲;波動的三連音則宛如暴風雨。」是最受歡迎的曲目,同時也是獨奏會的壓軸。

 

葛拉斯的部分,艾普卡娜選擇了《反向運動的音樂》、《狂奔》,以及改編自歌劇《真理堅固》的終曲樂章,這三首作品體現了葛拉斯極簡音樂的特性,使用重複性的節奏和簡短的旋律,隨著時間的推移做緩慢的改變演進,綿延不絕、無窮無盡。葛拉斯的作品跳脫結構、曲式的限制,賦予管風琴截然不同的色彩與風貌。

 

第二場及第三場音樂會回到衛武營音樂廳舉行。《經典盛會》除了穆索斯基《荒山之夜》及櫻井弘二《不散》之外,艾普卡娜將與衛武營藝術總監指揮家簡文彬所率領的高雄市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巴赫《d小調鍵盤協奏曲,作品1052》以及法國作曲家吉爾曼(Félix-Alexandre Guilmant1837-1911)《d小調第一號交響曲,作品42》。《d小調鍵盤協奏曲》是巴赫最知名的鍵盤協奏曲,採義大利維瓦第式的協奏曲風格,常見的是大鍵琴演奏版本,此次以管風琴擔任主奏,令人耳目一新。吉爾曼的《d小調第一號交響曲》改編自其《第一號奏鳴曲》,共三個樂章。這兩首樂曲代表了管風琴音樂的兩個高峰,分別是巴洛克時期以及法國浪漫時期「交響化」的管風琴,二者在曲式技法、樂團編制、管風琴的聲響上都大相徑庭,愛樂者可藉此比較不同的管風琴音樂之美。

 

第三場音樂會艾普卡娜與國際手風琴巨星馬丁納斯·萊維茨斯基(Martynas Levickis)攜手,演出《管風琴與手風琴二重奏之夜》。手風琴可說是管風琴的「近親」,發聲原理相似,音色也接近,管風琴給人莊嚴恢宏的感覺,手風琴則是活潑而熱情,音樂會透過大、小樂器的獨奏與重奏,展現各自的魅力,也相互激盪出美麗的火花。演出曲目以改編作品為主,手風琴獨奏部分,萊維茨斯基將演奏兩首改編自義大利作曲家史卡拉第的大鍵琴奏鳴曲,這些奏鳴曲兼具技巧性與藝術性,是為精進演奏技巧而寫的「練習曲」,手風琴的改編版想必別有一番風味。此外,來自立陶宛的萊維茨斯基也以家鄉的民歌為題材,改編成五首手風琴作品。每一首民歌都蘊含著一個動人的故事,音樂中經常流露出思念或感傷的情懷。萊維茨斯基也在樂曲中運用了特定的動機,將童年時期在森林裡所聽到的小鳥、樹木、風聲等自然聲響表現出來。

 

二重奏部分,則有貝爾曼(L.Boëllmann)《哥德組曲》、韋利·庫亞拉(Veli Kujala)《光子》,以及維瓦第《四季》協奏曲中的《夏季》。《哥德組曲》原是法國浪漫時期作曲家貝爾曼為管風琴獨奏所寫的,共四個樂章,樂曲中有許多強弱分明的對唱樂句,非常適合改編為管風琴與手風琴的對話。當代作曲韋利·庫亞拉本身也是手風琴家,創作了為數眾多的手風琴作品,《光子》是為管風琴與手風琴重奏所寫的,也是極少數原創的管風琴室內樂作品之一,曲風充滿實驗性與前衛色彩。而音樂節的壓軸曲目維瓦第《夏季》協奏曲,精彩度自然不在話下,令人期待。

 

放眼全世界,以單一樂器為主題的音樂節並不多見,2022年衛武營即大膽創新地籌劃「第一屆衛武營管風琴音樂節」,卻因疫情的關係而被迫取消,改為「線上音樂節」。因此,今年的管風琴音樂節實體音樂會顯得格外珍貴,希望透過三場不同主題的音樂會,讓愛樂者發現管風琴的百變風貌與多重魅力!

~2023-2-14~

2023任俞仲《阿爾康經典》鋼琴獨奏會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mOuu9S46zTr2H9B69xSpW4rx9PGgfx-E


2023年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150歲,全世界紀念他的音樂會如火如荼地展開,台灣也不例外,在眾多鋼琴名家演奏的拉赫曼尼諾夫音樂會之外,有一場音樂會顯得非常特別,是為了紀念法國浪漫時期作曲家阿爾康210周年,於3月13日在台北國家演奏廳所舉行的鋼琴獨奏會,由鋼琴家任俞仲擔任演奏。


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阿爾康這個名字是陌生的,阿爾康(Charles-Valentin Alkan)出生於1813年的法國巴黎,去世於1888年,是具有猶太血統的法國作曲家。阿爾康從小就是公認的音樂神童,六歲即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與同時代的蕭邦、李斯特等偉大的音樂家們熟識,均活躍於巴黎音樂圈。和蕭邦一樣,阿爾康的創作也以鋼琴為主,為鋼琴寫下了大量的作品,音樂展現了其個人特質及猶太信仰,並將鋼琴技巧發展到極致。德國指揮家、鋼琴家馮·畢羅曾說:「阿爾康無疑是巴黎現代鋼琴學派最傑出的代表,純粹因為他討厭旅行,以及他作為老師的聲譽穩固,才能解釋為何他的作品目前在德國仍受到如此少的關注」。


《阿爾康經典》鋼琴獨奏會上半場的曲目是《單鋼琴交響曲,作品39,No.4~7》(Symphonie pour piano seul, Op.39 No.4~7),《單鋼琴交響曲》單看曲名就非常特別,和法國浪漫時期的《管風琴交響曲》概念相同,以一架鋼琴演奏出宛如一個交響樂團的磅礴氣勢,作品39的第4到第7首其實就是交響曲的四個樂章,包括:中庸的快板、送葬進行曲(小行板)、小步舞曲、終曲(急板),這首作品讓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樂曲架構相似的蕭邦降b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下半場曲目為《12首為大調而作的練習曲,作品35》Douze études dans tous les tons majeurs, Op.35)。浪漫時期許多作曲家都對鋼琴的表現力充滿興趣,透過創作鋼琴練習曲來探索鋼琴技巧的各種可能性,阿爾康也不例外,他曾寫下作品35及作品39兩套練習曲,作品3512首大調練習曲;作品39則是12首小調練習曲。作品3512首大調練習曲調性以四度上行排列,依序為A,D,G,C,F,B,E,A,C,G,B,和E。這些練習曲展現了各種高難度的技巧,包括:八度音、重複音、震音等,其中有許多技巧現在聽來都還相當創新。此外,這些練習曲也兼顧了藝術性,充滿了幻想曲的自由風格,12首練習曲全部彈完超過一小時,對耐力、專注力都是很大的考驗。



鋼琴家任俞仲的表現可圈可點,他是執業律師,在工作之餘還能持續鋼琴演奏,並拓展罕見又高難度的曲目,真是令人佩服。唯踏板的使用可以更加大膽,以展現鋼琴華麗恢宏的聲響效果。另外,越是旋律簡單、和聲單純的樂段,越是考驗演奏家的音樂性,需要更多的歌唱。非常開心能有機會聽到整場阿爾康的音樂會,也向這位優秀的青年鋼琴家致敬!



~2023-3-14~

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電影《配樂大師顏尼歐》觀後感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WPWRFfytcgV0BvuCbYTfp3KM0_Z-OY26


3月17日小週末的晚上與幾位好友相約到西門町的真善美戲院欣賞配樂大師顏尼歐的傳記電影。多年沒來西門町,身處熱鬧的人潮之中感受到滿滿的青春活力,心境頓時也年輕了30歲。


《配樂大師顏尼歐》(Ennio: The Maestro) 由義大利籍奧斯卡金像獎導演朱賽佩·托納多雷(Giuseppe Tornatore)執導,歷經五年才拍攝而成。朱賽佩·托納多雷與顏尼歐前後合作過10部電影,包括了《新天堂樂園》、《海上鋼琴師》等名作,彼此相知甚深,由他擔任此部電影的導演,真是再適合不過了。片中透過作曲家現身說法,知名導演演員友人的訪談,再加上電影場景、音樂與歷史影像,完整地呈現了顏尼歐的一生,也讓觀眾身歷其中,體驗配樂大師生命中的跌宕起伏、歡笑與淚水。


顏尼歐· 莫利奈克(Ennio Morricine, 1928-2020)是義大利作曲家,畢生創作超過500部電影配樂,2007年榮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2016年更以《八惡人》榮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他的一生可說是電影配樂史。我之前是透過《教會》、《新天堂樂園》和《海上鋼琴師》這幾部電影認識顏尼歐的大名的,看了這部傳記電影後才發現,原來《荒野大鏢客》等許多西部片的配樂均出自大師之手。顏尼歐創作的電影配樂類型跨度很大,就如影片中所說的,「他就像是一隻變色龍,可以配合著導演的喜好和需求,調整自己的作曲方式」,更精確的說法是,他是一位全方位的作曲家,幾乎什麼樣類型的音樂都能寫。


顏尼歐創作速度極快,可以一邊打電話一邊振筆疾書,他和巴赫、莫札特、貝多芬等歷史上偉大的作曲家們一樣,ㄧ生辛勤地工作、不斷地創作,才會有這麼驚人的成就。所有的藝術家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充滿想像力,顏尼歐也不例外,他說:「音樂和影像的關係,有如一見鍾情,需要直覺」。


顏尼歐不僅擅長寫電影配樂,創作了許多經典優美的旋律,也是一位非常具有實驗精神的前衛作曲家,他在專訪中透露了自己在電影配樂以及古典音樂創作之間的衝突與心境的轉變,這其實也是每一個人都會碰到的挑戰,就是在現實與理想的拉扯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歷經幾十年的電影配樂創作,他的心得是:「音符就像是建材,像一塊磚,只是每個人蓋出來的房子不一樣罷了」;「電影配樂和古典音樂就像是兩條線,最終將交會在一起」;「配樂本身要有意義,才能為電影服務」;「電影配樂就是現代音樂」。在藝術與商業、理想與現實之間,顏尼歐似乎已經找到他自己的答案。

~202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