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憶我的母校-國立藝術學院

國立藝術學院創立於1982年,之後隨著學校系所、學院的擴充,於2001更名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學校成立之初,由於土地徵收問題,導致校舍無法如期興建,乃暫借位於台北市辛亥路上原隸屬於台灣大學的國際青年活動中心為校舍。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學校於1985年搬遷至蘆洲原僑大先修班校址。1991年俟校舍落成,才搬至關渡現址。學校創建過程,可謂篳路藍縷,一波三折。



國立藝術學院,英文校名為National Institute of the Arts,簡稱NIA。中文的校名前面沒有專屬的抬頭,有點奇怪,但英文校名則使人聯想到美國常春藤名校 - 麻省理工學院MIT,聽起來很響亮!創校之初只開設三個系,分別為音樂系、美術系、及戲劇系,學生共八十一名,第二年起增設舞蹈系。創校校長為鮑幼玉先生,音樂系創系主任乃馬水龍教授,助教為朱家炯先生。創系時主要師資包括:馬水龍,教授作曲、對位法;潘皇龍,教授作曲、視唱聽寫、曲式學、樂器學、管弦樂法;賴德和,教授作曲、和聲學、對位法;徐頌仁,教授管弦樂合奏、指揮法、鋼琴、總譜彈奏;杜黑,教授合唱。這些教授們皆是當年的一時之選。





國立藝術學院成立之初,以創立台灣最專業的藝術學府為目標,期許學生兼顧傳統與創新,成為能與國際接軌的藝術家。有鑒於當時僵化的聯招制度,很難招到有創意、有想法的學生,遂大膽的採取獨立招生制,並且將招生考試時間與大學聯招訂在同一天,學科考試也與聯招略有不同,英文加考作文,三民主義則全是申論題。術科方面,音樂系加考傳統樂器,學術科的總分比也加重術科部分。種種措施,在今天看來或許沒有特殊之處,但是在30年前,在在都是創舉!獨立招生制度,在各種因素考量下,於第四屆廢止,改加入聯招,但在幾年之後又恢復獨招,只是考試時間與大學考試錯開,讓考生多了一個選擇性。


                           


基於上述的招生方式,音樂系第一屆招收到許多年齡稍長、求學背景迥異,但熱愛音樂的學生。如弦樂組 - 江維中 ,世紀交響樂團、台大交響樂團首席,現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理論作曲組 - 洪崇焜 ,當年以術科榜首之姿進入東吳大學音樂系,現任北藝大音樂系教授;聲樂組 - 李葭儀,台大外文系畢業的高材生,現任北藝大通識教育委員會主任兼共同學科系主任;管樂組的鐘美川 - 當年輔大食品營養系學生,現任國家交響樂團短笛手;鋼琴組 - 郭以道,外型帥氣、才華洋溢,現任台南科技大學音樂系教授等。


             第一屆錄取榜單



但是應屆畢業的考生如我,面對的則是孤注一擲、背水一戰的挑戰。沒考取,代表進不了大學,壓力不可謂不大!我不但不顧父母的憂慮、學校的反對,執意報考,還成功遊說台中女中同校同學陳玉鳳報考雙簧管。以玉鳳在高中名列前茅的優異成績,考取台大是不成問題的,所幸我們雙雙順利錄取。



另外一位小學、初中音樂班的好友邱思慈也如願考上,我的第一志願是鋼琴,第二志願是指揮,思慈則第一志願選填指揮,第二志願才是鋼琴。結果我進了鋼琴組,她則成為台灣音樂系首位主修指揮的學生。思慈畢業後赴美繼續攻讀指揮,先後獲得UCLA音樂碩士,Cincinnati 音樂院藝術博士文憑,爾後定居美國,成為極優秀的音樂教師。許多同學每逢憶起當年的「英勇事蹟」時,都津津樂道。今日身為兩個女孩母親的我,每當孩子大膽挑戰我的權威時,就會感念當年我的父母,對一意孤行、不計後果的我所展現的包容與尊重...



第一屆的其他同學包括:隆愛真、黃宗儀、黃奕明、高晟、張慧真(瑀真)、林美音、孫郁斐、黃智瑛、許瑞真、楊娣娣、范翠玉、石豐源,共21位。第二年招收轉學生,包括李瑜蓉、陳文婉、楊瀅英、劉怡良、傅永和、袁長穗、朱芸宜、鄧惠芳等,加入我們的行列。


畢業旅行   


學校本著「奠基於東方人文傳統,及融合西方藝術美學的精神」之創校理念 ,音樂系學生必修傳統樂器,作曲組更被指定修習古琴,我個人則選了琵琶,師承琵琶名家王正平。系上還開了一門有趣的課「中文唸唱法」,由戲劇系汪其楣老師授課。課程的性質接近表演課,主要的內容有:基本肢體開發、現代詩朗誦、傳統戲曲演唱,我們因而常跑國軍文藝中心欣賞戲曲表演。


學校在新生訓練時,根據學生入學時的聽寫成績,及入學後的測驗,做為能力分班的依據,使得程度較好的同學得以免修一年的「試唱聽寫」必修課程。感謝學校開明、前瞻性的作法,讓江維中、洪崇焜、隆愛真、邱思慈、巫明俐和我共6位同學節省了一年聽寫課程的時間!


另外,學校也自國外重金禮聘四位國際級的音樂家:鋼琴 R.Havinith、小提琴 Irene Wilhelmi、大提琴 Reiner Hochmuth、聲樂 Eugene Fernandi來台授課,給予我們最好的演奏訓練。我記得德籍鋼琴老師原先開給我整學期的曲目是:一首巴赫Partita、一首古典時期完整的奏鳴曲、舒曼《狂歡節》、蕭邦練習曲、法朗克《交響變奏曲》。這些曲目對初入大學的我來說,實在負荷很重,我除了上課以外,可說是全心全意的投入練琴,一天少則4~6小時,多則8~10小時。經歷了這些嚴格的訓練,更瞭解自己的不足,也體認到專業的鋼琴演奏之路有多麼艱辛、多麼遙遠!


多年過去,北藝大音樂系的畢業生在台灣的各大職業樂團、各大學院校音樂系所,以及專業的音樂舞台上,皆有優異的表現,甚至有在國際音樂大賽中大放光芒者,前有第一屆校友黃奕明,1995年榮獲第一屆法國現代音樂指揮大賽首獎,後有吳曜宇於2013年獲得法國貝桑松國際指揮大賽首獎。感謝母校,這些傑出的音樂家們都是於在學期間接受紮實完整的訓練,奠下了良好基礎,最終才能開花結果!



畢業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