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音樂的本質、內容與演奏



要理解、學習一門學科或一種知識,對該學科或知識本質上的掌握是最重要的事情,透過對本質的掌握,進一步建立該學問的知識架構體系,如此才能真正宏觀的認識理解該學科。而每一門學問的本質,通常由專業術語來界定,透過專業術語的運用,來定義個別細項及內容。


音樂的學習也不例外,除了用心感受、體會音樂之美外,「音樂」作為一門學問,也可以透過上述的方法加以理解分析。只可惜大多數音樂系學生,特別是學習演奏的,沒有養成理性分析思考音樂的習慣,對記載音樂的工具 — 樂譜,不詳加推敲研究;對演奏,也不講求方法。若不用正確的方法彈奏,而只是一再反覆的、機械化的練習,不但曠日廢時,更像是走錯了路一般,走得再快也走不到目的地。

很多音樂術語,或許看似簡單明瞭,但它就是定義音樂、理解音樂的基礎,所以在此我不厭其煩地說明,希望能引領愛樂者、習樂者進入音樂殿堂,體會堂奧之妙!



音樂:有系統、有組織的音符串連
個別的音符不構成音樂,有意義、有組織的音符串連才是音樂。音樂的基本要素有音高、節奏、音色,進而產生動機、旋律、音階、和弦、調性、聲部等構成音樂的變化與發展之材料。

音高
音高可說是音樂最重要的元素,音高形塑旋律,是辨認一首樂曲的關鍵,正確的音高演奏,也是演奏最基本的條件。除了弦樂器對音高(或音準)的要求嚴格外,管樂器、聲樂也講究音準,所以音感的訓練均以辨識音高為基礎。演奏之前要先確實地把樂器的音調準;演奏時除了注意自己的音準外,與人合奏時,更要注意聆聽彼此的音準是否ㄧ致,如此才能演奏出和諧、美好的音樂。

動機:由數個音符所組成的音型,是構成音樂的最小單位
如貝多芬第五號「命運」交響曲的開始動機。動機呈現出樂曲的基本個性,動機的變化與發展則指出樂曲進行的方向,並構成音樂的面貌。ㄧ般而言,樂曲的開始就會有清楚、明確的動機呈現,掌握了動機的表現,就掌握了樂曲的個性,所以演奏時的首要任務是先分析動機的組成方式、內容為何,再思考應該如何表現。

旋律不同音高音符的串連,加上節奏的變化
每個人對於優美旋律的感受雖然不盡相同,但一般而言,優美的旋律是指音符以級進為主的進行方式,偶有跳進音程的變化。優美的旋律強調音符與音符之間(音程)的連接與轉折,也就是所謂的旋律線條的波動、起伏。演奏優美旋律的訣竅,在於著重圓滑奏、歌唱性;輔以音符進行時高低起伏所展現的音量大小變化;去感受並表達出音符與音符銜接的關聯性與方向性。現代音樂旋律的呈現方式或許異於傳統,但其歌唱性、情感表達的本質並無改變,不應該演奏得呆板而無趣。

主題:或稱作「主旋律」,由ㄧ個或數個動機所組成的ㄧ完整樂念
主題為整首樂曲設定了基調,是樂曲基本概念的呈現。若用語言作類比,音符就像是單字;動機則像詞或片語;主題就是句子。將主題所代表的音樂概念清楚的表達出來,就有如文章的「破題」,藉此,我們得以瞭解樂曲進行的脈絡。主題內容的清楚呈現,有賴於對組成的不同動機的分析,掌握每個動機的特性,及它們之間的關聯性,才能將主題表達的清楚而生動。

節奏音符的長短變化
節奏感,指的是音符的長短變化分明、對比強烈。要表現音樂的節奏感,就必須長音演奏稍長ㄧ點、強ㄧ點;短音稍短ㄧ點、輕巧ㄧ點,讓長音符短音符之間的對比明顯,例如附點8分音符與16分音符的對比。通常越活潑,越有精神的音樂就要強調其節奏感。

韻律感:音樂進行時節拍所帶來的一種律動感
韻律感與節奏感有關,但是節奏感強調的是個別音型音符的長短對比,而韻律感是音樂進行時節奏與拍子結合所產生的ㄧ種脈動或動感。所以精確的節奏表現不等於韻律感,但富有韻律感的音樂ㄧ定蘊含著節奏感。

速度:一首樂曲的步調
速度的快慢是傳達樂曲情緒的重要元素,快板常給人愉快、有精神的感覺;反之,慢板則較優美或感傷。速度可說是音樂的主軸,舉凡拍子、節奏的快慢;旋律的表現方式,都由速度來決定。但是速度並不等同節拍器上的數值,相同的速度,不同樂器或不同人的演奏,感受不盡相同;速度些微的不同,也會讓樂曲呈現不一樣的風貌。所以演奏者在開始演奏之前,一定要先想好速度,找到適合自己,又能表現樂曲風格的適當速度。

音色聲音的質感(tone quality)
音色有兩個不同層面上的意義:不同的樂器發出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演奏方式(articulation)產生不同的音色變化。

每ㄧ種樂器都有其特殊的音色,作曲家作曲時也會思考每種樂器的特性,為該樂器量身訂做樂曲。優美動聽的音樂演奏必須透過發揮樂器最佳性能來展現,所以每位演奏家都應多思考所演奏的樂器與其它樂器有何不同,瞭解該樂器的限制及音色上的特質,才能盡情的發揮該樂器的音色特性。

另一種音色是指透過不同的樂音處理方式(articulation),展現出樂音音質上的變化。這種樂音的處理方式弦樂器稱為「運弓方式」;管樂器是「吐音方式」;鍵盤樂器則稱為「觸鍵方式」。以鍵盤樂器的「觸鍵方式」為例,要講究觸鍵的長短、觸鍵快慢、用力多寡、觸鍵的角度,這幾種觸鍵要素的排列組合,就會產生不同的音色變化。演奏者首先要看清楚樂譜上的要求,想像要演奏出什麼樣的音色,最後再決定用什麼樣的觸鍵方式來呈現這樣的音色。

三和弦:又稱和弦,是五三和弦的簡稱,指連續兩個三度音程的重疊
三個三度音的重疊則稱為七和弦,以此類推九和弦、十一和弦等。三和弦有四種:大三和弦、小三和弦、減三和弦、增三和弦,不同的和弦有不同的色彩,展現不同的個性,聽覺上的感受也大不相同。

和聲:和弦的連接
和聲色彩,是不同和弦連接時,所產生聽覺上的聲響、色彩變化,如和諧與不和諧、明暗、強弱、擴張與縮減等等。「和聲學」即是和弦連接、進行的原則與原理。演奏和聲時要體會和弦進行時的變化所帶來的內心感受,進而把這種感受表現出來。

對位法:多聲部音樂(或稱複音音樂)聲部與聲部之間音符對應的規則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多以複音音樂的方式呈現,在演奏上除了注意個別聲部的清晰、歌唱外,更要兼顧聲部之間的互動關係。若用旋律線條來看聲部彼此關係的話,最好聽又和諧的,就是平行三度或平行六度的聲部關係;反向進行的聲部則產生聽覺上的張力感;另外還有斜行或不規則的聲部進行關係。多聲部音樂有如幾個人之間在對話,每個作曲家所安排的聲部之間的對話方式都不盡相同,也使得複音音樂聽起來複雜又多變。為了讓音樂聽起來有規則可循,複音音樂通常會有清楚且重複出現的主題。聲部之間的變化、音樂的開展,都緊緊的扣住主題,所以演奏複音音樂時,主題的演奏方式要仔細推敲研究。

曲式:樂曲的架構、音樂的形式
曲式之於音樂,有如骨架之於人體。曲式可龐大可短小、或嚴謹或鬆散,但仍然有一架構存在,音樂若沒有了曲式,就只剩下一串串零散的、不知所云的音符。演奏家除了演奏出優美的旋律、正確的節奏、動聽的音色外,更要把整首樂曲的架構組織起來,表現出音樂的形式美,這也是音樂藝術的最終目標!




* 本文版權為陳相瑜所有,若轉載使用請註明出處。© 2015 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