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聖樂講座「管風琴音樂在天主教禮儀的歷史探索」研習心得



聖樂講座「管風琴音樂在天主教禮儀的歷史探索」是德國管風琴家盧德格爾·盧曼繼「16-18世紀觸鍵技法研究」之後的另一場講座,於2022年11月9日在輔仁大學淨心堂舉行。透過德、法、義幾位不同時代作曲家的作品,搭配現場示範演出,來闡述管風琴音樂在天主教禮儀的歷史沿革。本文以講座的內容為基礎,再加上相關資料的補充,彙整而成。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CE7Iqq3G_WwpdzUTR7Dj1IbkQ8I8eliz
盧德格爾·盧曼聖樂講座



初期教會禮儀音樂以「聲樂曲」為主,1054年後管風琴始被用於禮儀之中。管風琴音樂在天主教禮儀有兩種功能,除了配合每週例行性的彌撒外,也在特別的儀式中使用。管風琴音樂在禮儀進行中與聖詩的吟唱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管風琴在教會音樂的發展可說是與聲樂曲平行進行的。中世紀的聖歌是吟唱單旋律、拉丁文發音的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之後慢慢發展出在聖歌的下方加入另一聲部做為支撐,與聖歌旋律以四度或五度平行的方式進行,稱做「奧干農」(organum),奧干農是複音音樂的起源。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TP9ec1dcczVEjw3btsVpC4go_NuH9uGG
最早大型管風琴的文獻


13世紀複音音樂的發展到達一個高峰,最早的管風琴文獻也在此時出現。位於德國薩克森-安哈特州的城鎮哈爾伯施塔特(Halberstadt)有最早的哥德式教堂,第一座大型管風琴最早於1361年在Halberstadt 被建造,由尼可拉斯·費伯(Nicolaus Faber)承製。這架琴的相關資料也在1618年被作曲家兼理論家普拉托流斯(M.Praetorius,1571-1621)記錄在《論音樂》(Syntagma musicum)一書中,書內描述這架琴有三個手鍵盤,一個腳鍵盤。第一、第二鍵盤以及腳鍵盤各有22鍵,第三鍵盤只有12鍵,共5個音栓。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0-0orQrzeMhnx9LqvL_KXXE_RcPZYq8N
最早的鍵盤樂手稿《法恩澤法典》


《法恩澤法典》(Codex Faenza)是15世紀初期的音樂手稿,手稿保存在法恩澤市圖書館中,其中包含了最古老的、中世紀晚期的鍵盤音樂及聲樂作品。1917年克羅地亞音樂學者普拉梅納克(Dragan Plamenac,1895-1983)將其中的鍵盤音樂改用現代記譜法重新編寫,稱為《法恩澤法典117》。盧曼教授示範演奏其中的《垂憐曲》(Kyrie),葛利果聖歌以定旋律(Cantus Firmus)形式在低音呈現。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fbRaJjlPH-KuG37q2LEHonsLZxxu7pAN
最早的管風琴音樂印刷本《施利克管風琴曲集》


德國作曲家施利克(Arnold Schlick,ca.1455-ca.1525)於1512年所創作的”Tabulaturen etlicher lobgesang und lidlein uff die otherness und Lauren”(Tablatures of several songs of praise and little songs for the organ and lute)是現今最古老的鍵盤音樂印刷本,包含了14首管風琴曲,以三聲部或四聲部的方式呈現,這些管風琴曲大部分是以葛利果聖歌為基礎創作的。盧曼教授以 Schlick的管風琴曲《平安》(Da Pacem)為例做示範解說,定旋律在腳鍵盤的聲部出現。



1517年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後,禮儀音樂也產生了變化,除了歌詞以德文代替拉丁文外,聖詩改唱四聲部的聖詠(Choral)。四聲部聖詠的歌詞清楚易懂,對教義的傳遞有相當大的助益,相較之下,複音音樂歌詞內容不容易聽清楚,因而衝擊到了原來天主教禮儀的傳統。1545-1563年舉行的特利騰大公會議(Concilium Tridentinum)曾就複音音樂的存廢進行激烈的討論,在有「教會音樂之父」之稱的義大利作曲家帕勒斯替那(Palestrina, 1525-1594)的堅持下,複音音樂的禮儀傳統被保留了下來,但是管風琴音樂仍然受到影響,在禮儀中逐漸成為伴奏功能。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yTMe53we_LsUXnPSRFDSs8xjurarKm_L
富雷斯可巴第《音樂的花朵》


《音樂的花朵》(Fiori musicali)是義大利作曲家富雷斯可巴第(Frescobaldi,1583-1643)於1636年於羅馬創作的,包括三套管風琴彌撒曲,被公認是其最偉大的作品,並影響了後代作曲家近200百年。盧曼教授示範其中的《觸技曲》(Toccata per l’Elevazione)。此外,盧曼教授也演奏了法國作曲家格里尼(Nicolas de Griny,1672-1703)的作品《求造物主降臨》(Veni Creator),全曲有5段(5 versets),這首樂曲收錄在格里尼1699年創作的管風琴曲集(Livre d’Orgue)中。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1OqscWDgxChp_hojLGM5Ur45BpxrjxdM
貝加莫(Padre Davide da Bergamo)


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管風琴音樂傳統快速消失,19世紀後管風琴在禮儀中已淪為裝飾點綴,教會音樂也受到浪漫主義世俗音樂的影響,義大利修士作曲家帕德里·戴維德·達·貝加莫(Padre Davide da Bergamo, 1791-1863)將歌劇風格融入其管風琴禮儀音樂中,他創作的 “Elevazione” 曲調優美,儼然是一首歌劇詠嘆調。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管風琴作曲家馬克思·雷格(Max Reger,1873-1916)是管風琴禮儀音樂的代表性人物,他為彌撒禮儀創作了《12首小品,作品59》(12 Stücke,op. 59), 其中的第五首《觸技曲》以及第九首《降幅經》常被單獨演奏。雷格雖是天主教徒,但也以基督教的聖詠為素材創作了多首大型的聖詠幻想曲(Choral Fantasies)。



https://drive.google.com/uc?export=view&id=1gxhc-N1YgAFWIaQG2rkFUpsCrxmJsiCH
講座後與盧曼教授合影



~2022-11-1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