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城市風景》唱評

衛武營音樂廳自開館以來,常邀請國際頂尖管風琴家來衛武營演出,並藉此之便為衛武營管風琴錄製專輯,透過大師們的演奏,讓這架亞洲最大管風琴美麗的聲音向全世界綻放。法國管風琴家提耶里·艾斯卡許也不例外,他於202410月中旬來台演出時,亦受邀錄製管風琴即興演奏專輯《城市風景》,這也是衛武營管風琴的第四張錄音。


提到即興,自然會聯想到爵士樂這個在古典音樂中幾乎式微的演奏方式,卻在管風琴領域被保留下來,不論是教會禮儀崇拜,或是早期默劇伴奏,即興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法國管風琴學派在此傳統中獨樹一幟,而集作曲、管風琴演奏與即興三種音樂才華於一身的提耶里·艾斯卡許更是當代指標性的人物之一。


《城市風景》這張專輯最吸引我的,莫過於它以即興演奏為核心的企劃構想。經典的管風琴曲目,如:巴赫、魏多(C.M. Widor)或梅湘等,早已被多位名家反覆錄製,《城市風景》則是記錄艾斯卡許音樂人生的旅遊札記,彷彿孟德爾頌創作《無言歌》或李斯特的《巡禮之年》,他以作曲家的靈光與藝術家的視角,描繪出那些在他生命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城市。


艾斯卡許的演奏熱情而詩意,華麗中蘊含嚴謹,善於運用音色的對比與節奏的張力營造戲劇性,他的即興創作彷彿經過精心設計,兼具結構與靈動。《城市風景》共記錄了九座城市之聲,依序為巴黎、聖彼得堡、牛津、高雄、維也納、布宜諾斯艾利斯、伊斯法罕、紐約,以及一座幻想之城。這些被艾斯卡許稱為一首首「小型交響詩」的即興作品,更像是一幅幅音畫,以衛武營管風琴豐富的音色為顏料,勾勒出每座城市獨特的氛圍與風貌。例如:巴黎的繁華絢麗中隱約帶著懷舊愁緒;聖彼得堡冷冽陰鬱底下蘊藏著堅韌與悲壯;牛津散發著古典與理性的光輝;港都高雄則以海風與熱力交融的節奏低吟。


《城市風景》是一張別具一格的音樂專輯,值得珍藏。這個世界從不缺乏創意,只需要我們以好奇心和想像力去發現、去感受。這或許是《城市風景》帶給我們最美好的啟發。


~2025-10-16~

《巴黎額詠合唱團2025訪台之旅》親歷


頗富盛名的巴黎額詠合唱團(Choeur Grégorien de Paris)由 Louis-Marie Vigne (1953-2022) 於1974年創立,旨在保存並推廣此一天主教會歷史最悠久之聖樂傳統,歷經多年的籌劃,該團終於在2025年10月首度訪台,並於10/18-10/22帶來一系列的活動與演出。我有幸參加了10月18日在輔大淨心堂舉行的「額我略歌曲示範講座 」、「額我略歌曲晚禱工作坊」以及「晚禱」三項活動。

額我略歌曲(或稱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是羅馬禮中最古老的聖樂形式之一,形成於8至9世紀。它是單聲部、無伴奏、使用拉丁文的禮儀音樂,強調「使祈禱成為音樂」。旋律常以重複音呈現,平靜莊嚴而具默觀性,現存的額我略歌曲約一萬二千首,傳統上歸功於教宗聖額我略一世(Gregorius Magnus, 約590–604) 的編訂整理,但實際上是羅馬與高盧聖歌融合的成果。

額我略歌曲主要應用於彌撒(Mass)與日課(Divine Office),彌撒中又分為常用經文(Ordinarium Missae)與專用經文(Proprium Missae)。歌唱的角色則包括神父、執事、獨唱及合唱。

早上十點的「額我略歌曲示範講座 」以《聖母頌》(Ave Maria)開場,主題為「額我略歌曲的瑰寶」。講者列舉並請額詠合唱團示範演唱多首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關於耶穌降生的《聖母讚主曲》(Cantique Magnificat);讚美詩(Hymn de Laudes);常用彌撒歌曲(如垂憐頌、光榮頌);主祭唱的《常年期主日感恩頌導言》(Praefatio de Dominicis Per Annum);彰顯基督聖體奧跡的《領主詠》(Communion Hoc Corpus),到耶穌復活後40天、五旬節充滿活力的繼抒詠《聖神請降臨》(Séquence Veni Sancte Spiritus)等六大瑰寶。

下午兩點的「額我略歌曲晚禱工作坊」則實際教導大家以羅馬式拉丁語發音朗誦「晚禱頌」,並學習閱讀四線紐姆譜(Neumatic notation)。配合禮儀進行,學員還要熟悉領唱、齊唱、男女輪唱,以及起立、鞠躬等禮儀動作。

下午五點,全體會眾—包括巴黎額詠合唱團團員與工作坊學員—靜默就坐,常年期主日晚禱在淨心堂管風琴師潘天銘老師莊嚴的即興前奏下展開,學員們努力唱出剛學的額我略歌曲,雖然還不能朗朗上口,但在悠悠吟誦中,音樂與禮儀融為一體。我的內心平靜而祥和,並在眾人合一的歌聲與祈禱中,感受到與三一真神的密契共融,是一場極為難得、深具靈性的體驗。


巴黎額詠合唱團影音連結:






~2025-10-18~

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高雄車站共感空間計畫開幕音樂會


新高雄車站已於2024年年底落成啟用,由侯林設計與德國Urbanscreen團隊共同策劃的「高雄車站共感空間計畫」六項公共藝術作品「聽蒸汽、看時間、掛燈籠、停樹下、染色彩、映回憶」也於2025年7月陸續完工,並選在中秋佳節前夕10月4日於中央下沉廣場舉行盛大的開幕活動《拼場》音樂會。

《拼場》音樂會邀請管風琴家余曉怡、希望合唱團、A_Root同根生樂團、金曲歌后曹雅雯以及夕陽武士共同演出。曲目以火車或車站為主題發想,並加入多種台灣元素,包括台語歌曲、客家歌謠、原住民音樂等,充滿活力與熱情。

其中最有趣的是開場的表演《Kopenhagener Eisenbahn Dampf Galopp》,由侯林設計的兩位建築師、德國Urbanscreen藝術家、高雄車站站長客串,與管風琴家余曉怡共同演出,他們有的敲鐘、有的鳴笛吹哨,將我們熟悉的車站記憶融入音樂之中,好不熱鬧!

「大笙小笙PK」則別出心裁地選用巴赫最著名的《d小調觸技曲》,讓管風琴與笙這兩個東西方最古老又同源的樂器相互拼場,碰撞出精彩的火花。此外,「希望合唱團」原住民兒童清亮純淨的歌聲、樸實活潑的舞蹈,以及曹雅雯優美抒情的嗓音,也格外動人。

今年一月我曾到匈牙利,參觀管風琴公司POM為高雄車站打造的管風琴,《拼場》音樂會則見證了這架琴正式啟用的歷史性時刻。祝福高雄車站,成為在地人的驕傲,也為我們創造更多美好的回憶和感動。

~2025-10-5~

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音樂與情感(Music and Sentiment, by Charles Rosen)

查爾斯·羅森(Charles Welles Rosen, 1927-2012)是美國著名的鋼琴家兼作家,他最有名的著作是《古典風格》(The Classical Style )。本書《音樂與情感》完成於2010年,中文簡體譯本於2017年6月發行,內文探討音樂作品如何觸動我們的感官,進而創造喜悅、悲傷、激昂、鄉愁等情緒。作者透過大量的音樂例證,分析作曲家創作的技巧,闡明自巴洛克、古典、浪漫到20世紀,音樂情感表達方式根本上的轉變。






前言

理解音樂,最基本的含意就是當你聆聽的時候,能夠獲得享受。音樂是有意義的,每當我們聆聽一部作品,音樂就會向我們傳達出某些情感,聆聽時獲得享受就是音樂存在的意義。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音樂表達感情的方法產生巨大的變化,我們要理解音樂如何表現感情,而不是為某種情感貼上一個標籤,就當作它的意義。


第一章:確認複雜符號的意義

對作品究竟該做何感受,在一般情況下都相當明顯,某些音樂是哀愁的,有些音樂則是愉悅的,門德爾松說:「音樂對情感的表達比語言精確得多」。然而音樂在本質上並不是一種很好的溝通系統,僅管音樂的語法和句法非常豐富而且力量十足,但它的詞彙卻是無力且意義不清的。

要確定音樂元素的意義,上下文絕對是不可少的。在聆聽時我們所捕捉到的不僅僅是聲音,還有各種音樂關係、節拍的規則性、彈性速度、對稱性、重複、不協和與解決等。在音樂中我們感受到的是模式、音樂進行的規則,要感受一部音樂作品的情緒,所需要的是一種對音樂風格的熟悉度。

要表達任何一種情感,不同程度的和聲張力是最初的基礎。18世紀的音樂,情感的意義是由協和與不協和之間的關係所創造的。不協和音並不是很難聽,不協和音建立起一種不斷增強的張力, 而協和音則是對這種張力的釋放。倚音是常見的不協和音,從巴赫到威爾第,由調性表達悲傷情感時,倚音都是最簡單的一種方式。

18世紀的調性比19世紀的調性更為複雜,因為18世紀的音樂和聲中的不協和定義得更為嚴格與詳盡。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小調被認為是不協和的一種。主調則是其下屬調的屬調,所以1750年之前的賦格第一部分都會強調屬調的和聲;1750-1800奏鳴曲式的呈示部是向著屬調發展的。


第二章:古典風格時代之前的音樂情感

情感統一性(Unity of Sentiment)的喜好統治著18世紀初期的音樂,但觸技曲或幻想曲是例外。觸技曲向聽者傳達的是一種即興演奏的感覺,將很多種情感自由的結合起來,並常常以片段化的形式呈現,唯有在觸技曲或幻想曲中,我們才能真正地找到前後不同的情感。

情感的統一性並不意味著對情感內涵的單調表現,而是讓音樂能夠以微妙的變化表達這些情感。巴赫的音樂中,曲子在節奏上是一個連續體,由不可阻擋的驅動力將音樂一直推到最後的終止。當延阻這種推動力的聲音強而有力的出現時,它有著讓人感到震驚的力量。《Partita No 1, Allemande》作品中的基本情感是通過不斷地明暗對比(chiaroscuro )的方式來表達,並沒有本質不同的多種情感。同樣的,《馬太受難曲》的開場合唱,在不變的節奏音型中音樂起伏變化,蘊含著無止歇的律動、使音樂不致於單調的力量。韓德爾的作品則比巴赫的作品有著更多節奏上的中斷,也與後來音樂發展有更多相同之處,因為他在風格上比巴赫還要傾向於革新,他的作品是為都市或國際性場合重要演出而寫作的。


第三章:對立的音樂情感

1770年開始,巴洛克時期音樂不間斷的流暢性已不再流行,對戲劇性的強調成為音樂風格的中心,這種轉變源自於歌劇,當時義大利歌劇是最具聲名的音樂形式。德國器樂的風格發展出了一些本屬於歌劇的戲劇效果,交響曲、弦樂四重奏,甚至鋼琴奏鳴曲都看到這種獨創性。例如:奏鳴曲式中情感相互對立的兩個主題,第一主題通常是雄性的,具有陽剛之氣,第二主題則是雌性的,更為溫婉。某個情感不再是靜態的,而變成戲劇情節或衝突中的角色。

簡單的對立並不是不同情感之間唯一的組合方式,兩個對立的主題之後也可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內置對立,則是指一個主題或動機本身就展現出對立的情感。只要作曲家知道如何操作,那麼他就可以賦予任何主題他想要的情感意義。

海頓作品中音樂情感是通過單個主題中不同音樂性格的並列表現的,而在莫札特的作品中這種手法則更為常見。莫札特的作品中,單個主題中的情感對比極為精巧與微妙,莫札特題獻給海頓的六首弦樂四重奏的第一首《G大調弦樂四重奏》,開頭主題自然音程與半音音程之間的對比,具有心理上的複雜性。

海頓是使用技巧在單一個主題中創造戲劇衝突的大師,對某個主題的雙重呈現,這兩次呈現是相互不同的,它們之間有著相對立的情感意義。海頓的《D大調雲雀弦樂四重奏》開頭的斷奏後來變成伴奏,將抒情感性與戲謔感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雙重情感,既嚴肅又幽默。


第四章:C小調風格

C調是一個最基本的調性,在18世紀晚期,戲劇性強烈的C小調作品發展成為一種傳統,C小調作品開頭的素材之間都展現出對立的情感,它能讓戲劇性與悲愁感並列起來。例如:海頓第52號交響曲、78號交響曲;莫札特鋼琴奏鳴曲K457,K475、第24號鋼琴協奏曲;貝多芬悲愴奏鳴曲、命運交響曲、第3號鋼琴協奏曲、第32號奏鳴曲。海頓《創世記》的開頭,是C小調風格「對混沌的描繪」的最終版本。


第五章:貝多芬的擴展

跟前輩作曲家們的作品做比較,貝多芬的音樂對感情的表現有著更為寬闊的範圍,規模也更宏大。貝多芬先是呈現尖銳的情感對立,然後減弱造成這些對立的特質,將對立雙方之間的鴻溝填補起來。《第27號鋼琴奏鳴曲》中,貝多芬創造出一些自身就帶有情感對立的基本素材,藉由動機的變化不斷地改變自身的情感意義,同時保有原本的特質。

《熱情奏鳴曲》的發展部中,貝多芬讓音樂的強度持續增加,超過了一切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暴風雨奏鳴曲》第一樂章開頭,素材之間的差別非常的懸殊,主要的差別在於速度。《降E大調第18號鋼琴奏鳴曲》素材也極度複雜,而且包含多種意義。《Hammerklavier》開頭主題是情感對立的極端例子,在樂曲的一開始就展現強烈的情感對比,這是前所未有的。極長的樂句以及極長的漸強,這種規模預示了之後音樂風格的發展。


第六章:浪漫主義的強度

貝多芬去世之後,內部帶有情感衝突的主題幾乎完全消失了,18世紀晚期音樂風格中那種精確且戲劇性十足的表達已經過時,講究的是情感的本質自身發生變化。浪漫主義詩人想要表現的是情感經驗的連貫性,從一種情感狀態進入下一種情感狀態之間的變形。

1830-1850年,音樂風格透過音型的濃密度,讓作品中的情感力量得到轉化。例如:蕭邦《夜曲,Op 9 No 1 》透過絢麗的裝飾音,使音樂的情感更加豐富。《降D大調夜曲,Op 27,No 2》作品中的節奏、半音性、旋律線,以及複音全部整合在一起,展現了蕭邦大師級的功力。

浪漫主義音樂的美感,在於對作品基本素材緊張度的提升,並延後音樂的解決,這種特質在華格納的《萊茵黃金前奏曲》中高度展現,通過不斷增加情感的強度表達戲劇效果,以節奏、和聲、音域、強度、不協和、織體等個別或全部的組合去提升情感的強度。反之,音樂也可透過漫長靜態的、沒有漸強的否定方式,獲得連續不斷緊張感的提升,如:蕭邦《第2號敘事曲》的開頭,不斷重複與平靜的表面,推動並暗示著更強力量的到來。


第七章:著魔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期,音樂的調性體系出現了危機,複雜的半音變化使得調性不斷發生改變,越來越具有發散性,因此音色越發重要。對布拉姆斯、德布西、史克里亞賓、理查·施特勞斯而言,音色與音高、節奏同等的重要,產生同等的影響力,作曲家尋求的是創造出能同時保有趣味性與興奮感的音樂素材。

布拉姆斯通過音色的變化,製造出情感的一個新的表達角度,《Op119,No1,間奏曲》中大量運用11度和弦、連續的三度音下行。他寫給克拉拉舒曼的信中曾經說到:「為了從所有不協的和聲中讓悲愁感得到充分的展現,僅僅以慢板的速度來彈奏是不夠的,而是每個音都必須要被奏成漸慢」。

德布西則以音色代替音高,對聽者的神經系統直接施加影響,迫使他們的想像力與作品的創作意義結合,音樂藝術的力量便得到了提升。德布西的音樂與19世紀晚期法國小說風格—藝術家風格(style artiste)發展十分相像,象徵主義文學中「描述」被「暗示」所代替。例如:德布西《第一首練習曲》,使用節奏、不協和、強度的組合,造成音樂上的驚訝感。

純自然音性(diatonic)只出現在寫景的音樂或是帶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中,對18、19世紀舊式音樂的風格的模仿,只是想要喚起懷舊或宗教的氛圍。作曲家不再通過簡單的大小調對立,製造有效的情感衝突,而在音樂中採用大量的半音變化,以及不協和和聲。作曲家常常在一個很長的樂段中,著魔般地使用同一類的和弦,在不同位置上的重複,為的是有效地製造出特殊的音效、獨特的音樂氛圍。加深情感強度的方式更多的是倚靠聲響,而非旋律的輪廓。

到了20世紀下半葉,音樂因為各種意識型態而混亂不堪,新調性體系下的古典主義、新調性體系下的浪漫主義、12音序列風格、極簡主義、新古典主義等等,這些不同的流派中,情感傳達的效果並不一樣,但都有著對情感的表現。

但不能忘記的是,音樂對我們情感的強大作用,其實更多依賴的是演奏,而非作曲本身。我們對音樂的感受越深刻,就會期待演奏家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東西,不單單是帶來愉悅感的聲音,而且是通過闡明樂譜中最重要的東西使我們感動。



© 2018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2025年9月7日 星期日

《重返1806-維特哈絲與TSO》


9月6日晚上到台北市中山堂聆賞了由德國小提琴家維特哈絲(Antje Weithaas)擔任領奏/獨奏,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共同合作的 《重返1806-維特哈絲與TSO》音樂會,演出全場貝多芬的作品,依序為《科⾥奧蘭》序曲 ,作品62、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1、降B大調第4號交響曲,作品60 。

音樂會的標題為《重返1806》 ,因為1806年對貝多芬來說是特別的一年, 他正處於創作的高峰時期,完成了第四號交響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拉祖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等重要的作品,被音樂史家稱為他「最豐收的創作年」。這一年,貝多芬還與泰瑞莎公主訂婚,沉浸在愛河的喜悅之情也反映在他的音樂之中。《科里奧蘭》序曲則完成於隔年1807年。

《重返1806》音樂會TSO以30~40人的編制呈現,如實地還原古典時期交響樂團的規模。就我印象所及,這場音樂會可能是TSO第一次嘗試以無指揮、只有領奏的演出。台灣最早無指揮演出的團體應該是「台灣絃樂團」,之後也有Taiwan Connection,團員在無指揮下的演出需要更高度的專注以及更仔細地相互聆聽,這樣的演出型態能凝聚人心,迸發出巨大的能量,並感染現場的聽眾。

全場音樂會最具挑戰性又最動人的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維特哈絲的小提琴演奏充滿靈性,展現了貝多芬的詩意細膩與剛毅大器。獨白、內省式的樂句彷彿是對天堂的叩問,細如秋毫的旋律線在樂團靜謐的音色之上自由地迴旋,整個世界宛如凝結在那絕對的純粹與純淨之中…

最特別的是,維特哈絲精心地安排讓每個樂章的裝飾奏都與常見的版本不同,第二樂章以定音鼓與小提琴對話的方式,戲劇性地銜接第三樂章,宛如從天堂滿載著活力回到人間,充滿喜悅、希望與光明。這是我聽過最具靈性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演出,感謝維特哈絲和TSO帶來這麼美好、動人的音樂!

~2025-9-7~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薩伊德《音樂的極境》


《音樂的極境》(Music At The Limits)是著名的音樂、文學、政治評論家薩伊德(Edward W. Said,1935-2003的音樂評論集,全書收集1983-2003年間薩伊德的音樂評論,他以專業樂評家的角色闡述其對當代音樂、音樂家、音樂會、音樂著述等的獨特觀點。


 薩伊德(1935-2003)是生於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美國人,幼時居住耶路撒冷及開羅,接受英式教育,哈佛大學英國文學博士,1963-1991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教授。薩伊德以文化評論著稱,他的著作《東方主義》、《文化與帝國主義》、《鄉關何處》、《遮蔽的伊斯蘭》是最為人所熟知的著作,他以其特殊的成長、受教背景,揭櫫迥異於西方霸權思想的東方觀點。






薩伊德也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家、歌劇評論家。除了《音樂的極境》外,音樂的相關著作有《音樂的闡釋》(Musical Elaborations)、與巴倫波因合著的《平行與弔詭》(Parralles and Paradoxes)、遺作《論晚期風格》(On Late Style : Music and Literature Against the Grain)。


1990年代初,薩伊德在倫敦邂逅猶太音樂家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此後的近十年,這兩位有著相似複雜,甚或對立的國族背景之思想者,就共同關心的音樂、文化、社會問題相互切磋,並於1999年在德國威瑪共同創立了「西東樂集工作坊」,致力於讓年輕的以色列與阿拉伯音樂家超越種族藩籬,共同工作成長。


《音樂的極境》所收錄的文章,主要是薩伊德擔任《The Nation 》雜誌樂評期間所寫,全書共分三部分,1980年代、1990年代及2000年以後。論述範圍極廣,評論涵蓋了:作曲家、歌劇作品、歌劇製作演出、音樂節、音樂會曲目的安排、指揮家、歌唱家、鋼琴演奏家、音樂著作等。前言是與他惺惺相惜的指揮家好友巴倫波因所寫的。


 薩伊德對當前音樂教育越來越專門化,提出強烈的批評。現代音樂教育生產技巧勝任的演奏家,但擁有的理論和音樂學的相關知識非常的淺薄,對此他感到憂心。此外他也對歌劇和文本之間的關聯性、社會背景、詮釋角度,提出精闢的見解。全書多次討論顧爾德(Glenn Gould)、理查·史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華格納 (Richard Wager)和巴倫波因,顯見薩伊德對他們的推崇與重視。


現今的時代,已少有像薩伊德這種博學多聞、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了,《音樂的極境》所收錄的文章或許受限於其評論的年代,但它著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既寬廣又有深度的視野。音樂家不該甘於當音符的發聲機,每個音樂工作者都應該提昇自己的高度,以知識分子自居,成為文化、藝術的推動者。借用顧爾德1964年對多倫多大學畢業生的演說:「音樂和正面事物相關,不是一種可以分析的商品,而是從負面事物劈出來的...,用來抵抗四面八方包圍它的那片負面虛空。」



~2014-6-21~


© 2014 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辛東一教授《管風琴反映文化》講座


~2023-6-1 《管風琴反映文化》講座,陳相瑜彙整編輯~


由台灣兒童管風琴推廣協會主辦、韓國管風琴家辛東一教授《管風琴反映文化》的講座於2023年6月1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

管風琴,英文organ,德文orgel,法文orgue,縮寫都是org,與organicorganize有相同的字首,代表管風琴是一個有機的組成之樂器。透過管風琴的歷史沿革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域或國家的文化和美學概念。


「早期管風琴」:「水力風琴」是現存史料關於管風琴最早的記錄,西元前250年由希臘亞力山大的工程師德斯比亞斯(Ktesibios)所發明,利用人力泵氣並以水力防止空氣外洩,使儲存的空氣吹管而發聲。至西元120年,已出現以風箱(bellows)儲風的風琴,演奏時需要額外的人力為風箱泵風。迄今仍可演奏的最早的管風琴是建於1435年位於瑞士錫安山聖母院的「燕巢管風琴」。


「黃金年代巴洛克時期」:西班牙是15世紀末到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霸權,水平式的喇叭音管是西班牙管風琴的特色,比一般直立的音管音量更大,是其強大國力的象徵,樂曲也多是「信號樂」這類較雄壯的風格。此外,也常有兩個organ case面對面的設計。相較於西班牙,義大利式的管風琴較小,只有一個鍵盤,義大利是一個歌唱的國家,管風琴的演奏強調模擬人聲的歌唱。巴洛克時期的法國已是中央集權的國家,管風琴也標準化,簧類音管是其特色,有各式各樣不同音色的簧類音管。


巴洛克時期的德國還是封建制度的社會,不同地區的管風琴有不同的特色。南德信奉天主教,管風琴風格接近法式管風琴,琴的外觀常有華麗的裝飾。北德信奉基督新教,商業發達、經濟富裕,管風琴受荷蘭的影響,更高大、更複雜,擁有黃金般的音色質地。中德是巴赫生活的區域,巴赫的管風琴作品與G. Silbermann所製造的管風琴有密切的關係,位於Saxony、靠近萊比錫的弗萊堡大教堂(Freiburg CathedralSilbermann於1714年建造的管風琴充滿「銀色」的音色,最能展現巴赫管風琴音樂的特色,德國的管風琴也最適合演奏複音音樂。


「1819世紀管風琴」:受到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音樂潮流的改變等因素的影響,管風琴的製造與音樂風格也有重大的轉變,以電力取代人力;由「複音音樂」管風琴轉向「交響式」管風琴;從教堂、貴族家中進入普羅大眾活動的公共領域,例如:英國里茲市政廳管風琴(Leeds Town Hall organ),澳洲雪梨市政廳管風琴(Sydney Town Hall organ)

「管風琴與在地文化的結合」:由宣教士Diego Cera1824年建造的菲律賓「竹製管風琴」(Las Piñas Bamboo Organ)是管風琴與在地文化結合的一個表現,其獨特的音色展現了東方文化。


位於加州的迪士尼廳管風琴,建於2004年,其薯條般的音管造型是現代流行文化的象徵。

韓國麗水「天塔管風琴」及美國聖地牙哥Balboa Park的「涼亭管風琴」都是戶外管風琴,結合了休閒與音樂。
建於1904年的美國費城「梅西百貨管風琴」,管風琴音樂成為逛街的一大樂趣,是商業與音樂的完美組合。


「電子管風琴與虛擬音栓系統」:20世紀末電腦技術突飛猛進,電子管風琴也更加普及,近年來更有Hauptwerk Virtual Organ System的發明,將世界重要的管風琴音色收錄其中,方便管風琴家認識不同類型管風琴的特色。但這些終究只是管風琴的替代品而已,就像在家聆聽音樂無法取代現場的表演一樣,真實、美好的管風琴音樂只能在管風琴上呈現。






~2023-6-2~


*延伸閱讀:https://hysylvia.blogspot.com/2014/05/blog-post_8386.html

https://hysylvia.blogspot.com/2014/05/blog-post_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