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灣管風琴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灣管風琴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5月8日 星期一

管風琴家族樂器:簧風琴(Harmonium)

                                     
Harmonium,簧風琴(或稱為腳踏風琴,俗稱風琴)是一種小型的鍵盤樂器,透過雙腳踩踏踏板鼓動風箱,使氣流震動活動簧片(free reed)而發聲。因為體積小不昂貴,又方便搬運,所以流行於19世紀的小型教堂及私人宅邸。常見的簧風琴有一個鍵盤,也有兩個鍵盤者,音域較一般的管風琴(pipe organ)窄,約3至5個八度,音色變化也有限,有些簧風琴會設有數量不等的音栓以增加音色的豐富性,有些則無。

                                       

   
                                      
       極盛時期華麗的簧風琴(網路照片)


Regal,可說是簧風琴的前身,是一種小型、手提式的風琴,琴身後面外接兩個風箱(bellow),氣流經過簧片(非音管)震動而發聲,流行於14到17世紀,在文藝復興時期最為盛行。小型的regal因為可摺疊成像一本書,故稱為「聖經簧風琴」(Bible regal)。



        古代簧風琴  regal  (網路照片)




德裔的哥本哈根大學生理學教授Christian Gottlieb Kratzenstein (1723–1795)被公認為是最早提出簧風琴活動簧片(free reed)發聲概念者。1810年法籍Gabriel Joseph Grenié (1756–1837)展示了類似簧風琴的樂器,稱之為orgue expressif (expressive organ),因其富有表情,可做漸強漸弱而得名。之後法國巴黎的Alexandre Debain(1809-1877)將orgue expressif 做改良,並且在1842將其改良的樂器申請專利,定名為harmonium。1854年Debain又增加控制音量大小的膝墊裝置(orgue mustel),使得音樂更有變化。


簧風琴在1850至1920年間被引入美國,並發展出吸入式風箱,Estey Organ 和Mason & Hamlin 是美國兩大簧風琴製造商。由於簧風琴搬運的便利性,及相對低廉的價格和保養成本,除了美洲外也陸續傳入亞洲其它地區,特別是1920年傳入印度後,更發展出迷你風琴。但到了1930年代中期,電子管風琴(hammond organ)被發明,由於它可以模仿真正管風琴的音色,價格也不高,再加上普羅大眾的音樂品味逐漸改變,簧風琴就漸趨沒落了。1950年代中期美國製造商停產簧風琴,到了1970年代義大利的公司也停產,簧風琴的輝煌歷史正式告終。

        
        
                   印度迷你風琴(網路照片)



除了小學音樂課曾彈過簧風琴外,作者迄今有三次演出簧風琴的經驗。第一次是在1997年12月,由民生報主辦,台南奇美博物館館藏的畫作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名為「女人頌」,配合展期,我有幸獲邀演奏其珍藏的古董簧風琴,做為期兩個月,前後八次的示範演出。

第二次演出簧風琴是在2011年5月,我參與國家交響樂團「一個嘆息,一個世界」音樂會,演出第二維也納樂派作曲家魏本(A.Webern,1883-1945)於1911-1913年間所創作的五首管弦樂小品,作品10。(http://youtu.be/CTn0Y016atE

這五首給小型樂團的小品,每首都是簡短、精心設計的樂曲,編制相當特別,有長笛、雙簧管、降E調豎笛、低音豎笛、法國號、小號、長號、打擊、曼陀鈴、吉他、鋼片琴、簧風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這首樂曲另有弦樂三重奏、鋼琴、簧風琴的改編版本。

荀白克(A.Schönberg,1874-1951)曾對魏本作品做出這樣的評論:「我們必須瞭解這般簡潔的自我表達需要多少的克制。 每個驚鴻一瞥可擴展成一首詩;每個嘆息可發展為一部小說。」沒有反覆的旋律;寥寥數個動機,魏本企圖表達12音列富有張力及表情的聲響世界,以及樂器垂直併列或橫向串聯所創造出新的音質、色彩。這種簡練的音樂呈現,也挑戰聽者更深刻的音樂聆賞能力。魏本另有六首小品,作品6,也使用簧風琴。


2014年12月,我參與北市交製作,於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的理察·史特勞斯歌劇「納克索斯島上的阿麗雅德妮」(Ariadne auf Naxos)演出,擔任簧風琴演奏。這首完成於1916年的歌劇,描述私人豪宅的晚宴中,莊嚴歌劇(opera seria)與輕鬆的喜歌劇(opera buffa)被主人當作娛興節目,安排一起演出的荒謬情形。有別於其它歌劇用大型樂團伴奏、大合唱團幫襯,這首歌劇的樂團編制較小,僅36人,每個聲部都有如演出室內樂般的吃重,相較於一般樂團,此歌劇要求更精確、更細膩的音樂表達。

簧風琴做為19世紀私人宅邸常見的鍵盤樂器,正好呼應了此部歌劇的劇情。簧風琴可做為獨奏、可擔任詠嘆調或宣敘調的伴奏、可烘托弦樂的音色、可加強樂團的低音、可讓音樂的和聲更加豐富飽滿等多重功能,使得這個傳統音樂會中少見的鍵盤樂器,在整齣歌劇中占有一個獨特的位置!http://youtu.be/_gjpv2Ehtro


        
                  歌劇演出所使用的簧風琴



* 本文版權為陳相瑜所有,若轉載使用請註明出處。© 2015 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管風琴司琴的原則


作者曾擔任台北靈糧堂聖樂中心、台北浸信會懷恩堂、台北廈門街浸信會管風琴司琴人員培訓講師多年,目前擔任台北市中華長老教會信友堂管風琴司琴人員培訓工作,並在台北景美浸信會擔任管風琴主日司琴及詩班鋼琴司琴。多年來在教學及服事上觀察到許多現象和問題,在此我羅列幾點,與大家分享交流、相互切磋。


1. 服事的心態要正確

每位司琴人員因為個性不同、音樂養成的方式也不一樣,所以司琴時自然會流露出個人的風格,這原無可厚非,但是切記,司琴不等於音樂表演;教堂也不是音樂廳,主日崇拜的主角是上帝,包括講員、領會、司琴、招待、收奉獻等職務,都是在事奉上帝,要彼此同工,勿突顯自我,抱持著謙卑的態度,「看別人比自己強」。司琴的最終目標,是「使神得榮耀、會眾得造就」。所以會前預備自己的心很重要,穿著也力求端莊正式,讓會眾能透過美好的音樂來敬拜上帝。


2. 序樂

每個教會主日崇拜開始前,都會有序樂的演奏,藉此提醒禮拜即將開始,目的是為了讓會眾預備心準備敬拜神。一般而言,序樂的選擇,以莊嚴的、安靜的,能配合會眾默禱的曲目為宜,但是遇到特殊節日,如聖誕節、復活節等,也可以選擇較歡欣、活潑的樂曲,來彰顯節慶的氣氛。

司琴者也當以「唱新歌讚美神」為目標,不斷地學習新曲目,力求精進,日積月累,就會有顯著的進步。司琴不是單靠個人的才華(talent)或能力,神最看重的是服事的心志,我們越努力,神就越加添我們服事所需的恩賜(gift)。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2015與貴陽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的難忘經驗

2015年的6月6日德國科隆大教堂的管風琴家因簽證問題,取消到中國貴陽的演出。貴陽交響樂團在時間急迫的情況下,輾轉透過國家交響樂團(NSO)及台南神學院音樂系系主任劉信宏教授聯繫我,詢問我於6月13日在貴陽代替演出的可能性。這是整場管風琴與管弦樂團的音樂會演出,曲目包括了: Albinoni, Adagio for Organ & Strings in g minor ; Poulenc, Organ Concerto in g minor ; Saint-Saëns, " Organ " Symphony,外加 ㄧ首安可曲。


我猶豫了。ㄧ方面,這是每個音樂家夢寐以求的演出機會;另ㄧ方面,6月10日及6月20在台灣還有兩場演出,學校也適逢期末考,教學和音樂會已是相當沈重的負擔,實在沒有餘裕迎接這麼大的挑戰。但是「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我凡事都能做」,考慮了一下,我決定勇敢接受挑戰、全力以赴!

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管風琴家族樂器:小座風琴(Positive)

小座風琴(positive)是體型較小的管風琴(pipe organ),流行於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小型的小座風琴可放於桌上,較大型的則置於地上。一般常見的小座風琴有一層手鍵盤或兩層手鍵盤,偶有腳鍵盤者,音域較一般管風琴窄,設有幾個音栓可做音色變化。因為體積較小、可搬動、音量也較小,常見於小教堂,或是私人寓所。有些教堂將小座風琴置於大風琴的後方、演奏者的背面,這種小座風琴的手鍵盤德文稱做"Rückpositive",意指「背後風琴」,英文則稱為"Chair Organ",即今日所謂的 "Choir Organ"。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管風琴演奏常見的迷思


管風琴,這個在台灣相對少見的樂器,自1987年台北國家音樂廳落成,廳內的管風琴啟用後,慢慢為國人所認識。但是由於管風琴音樂會不常舉行,一般聽眾對管風琴的演奏是好奇多、瞭解少。筆者就多年從事管風琴教學、演奏、考試評審、音樂會評鑒等所累積的一些看法和觀察,嘗試為管風琴演奏設立一個欣賞的標準,並探討一些演奏上常見的迷思。




1. 音色變化愈多愈好

每種樂器都有其發展演變的過程,具有悠久歷史的管風琴更是如此,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到浪漫時期,以至於現代,管風琴經歷了許多改良和變革,音色的選用必須符合不同時期音樂風格的需求。管風琴的建置,更受到空間大小、用途、設計理念、預算多寡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每架琴都是獨一無二的,音色(由音栓控制)也不盡相同。若是譜上有音栓使用說明,演奏者必須就演奏用琴現有的音栓,儘可能符合樂譜上的要求來演奏,若是不然,也要選用音色相近的替代音色彈奏。但若是譜上沒有音色的建議時,演奏者就必須深入探討樂曲的風格、曲式、作曲手法等,做全面性的評估後,再做音栓的選用和變化。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景美浸信會管風琴





景美浸信會位於台北市育英街63號,成立於1958年2月9日,隸屬於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教會於2001年改建,主體為地上6層,地下1層的建築物,並於改建的同時,耗資1500萬台幣,向德國管風琴製造公司Klais訂製管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