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憶琵琶大師王正平

王正平(1948-2013)是兩岸三地知名的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兼指揮家。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英國CNAA(Council for National Academic Awards)音樂哲學博士。長期致力於民樂推廣及演奏活動,乃臺灣民樂界極具貢獻及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王正平祖籍中國浙江杭州,高中以前居住於香港,隨古琴、琵琶名家呂培原學習琵琶。1967年移居臺灣,1968年獲臺灣省音樂比賽琵琶冠軍,同年考取臺大外文系,與陳裕剛、林谷芳等人同為臺灣大學薰風國樂團(原薰風國樂社)團員。1970年12月與陳裕鋼等人共同創辦《中國樂刊》,並於1971年3月出刊, 共發行十一期。1971-1972年擔任薰風國樂社指揮,並首次獲得台灣區音樂比賽(大學組)團體冠軍。同時,王正平在校外另組「大學樂團」,擔任團長,也在李鎮東老師的鼓勵下嘗試作曲,舉辦數場音樂會。


1973年起王正平擔任中廣國樂團琵琶演奏員,1974-1979年接任中廣國樂團指揮,1979年更成為台北市立國樂團創團指揮。1985-1989年赴英攻讀,獲音樂美學博士學位,返臺後任教於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1991年起擔任台北市立國樂團團長,1996年獲國家文藝奬「演奏奬」,2000年更獲得亞洲最傑出藝人奬。2004年王正平完成推動台北市立國樂團轉型成音樂總監制,他也由團長轉任首任音樂總監。2005年自樂團退休後轉任文化大學專任教授,同年獲金曲奬「傳統音樂最佳製作人奬」。2013年不幸病逝台北。


除了演奏、指揮、教學以外,王正平曾拜作曲家許常惠為師,為琵琶獨奏、協奏創作了多首作品,包括:《琵琶行》、《水調歌頭》、《滿江紅》、《天祭》、《春雷》、《天問》、《青羽綠蓑衣》等。其自成一家之言的演奏與創作風格,使得他與中國的劉德海、香港的羅永暉並稱為兩岸三地琵琶創作的指標性人物。


我與王正平老師的緣份始於1982年,就讀國立藝術學院(現台北藝術大學)時期。當時學校規定音樂系的學生必須選修一項國樂器,以增加對傳統音樂的認識。我有小提琴的底子,入學考時傳統樂器考二胡,但因深受白居易《琵琶行》裡音樂意境的吸引,所以入學後決定選修琵琶這項技巧難度很高的樂器。


當時的國立藝術學院延攬國內外一流的師資來任教,王正平老師是當時國內首屈一指的琵琶演奏家,我和另一位同學楊娣娣就順理成章地成為老師在國立藝術學院的第一批學生。還記得第一堂課王老師教我的是琵琶最基本的技法「彈、挑」。當時只覺得琵琶怎麼這重,擱在大腿上左手扶都扶不穩,遑論按絃。「彈、挑」這個細膩的動作老師再三強調要用手腕帶動手指,我們雖是副修,老師的要求可不馬虎,在旁邊陪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最後總算比較進入狀況,老師才突然長舒了一口氣。現在回想起來,老師教我們肯定很痛苦,請這樣大師級的老師來教我們這些初學者,真是大材小用了!


國立藝術學院的許多做法在當時是很先進的,大一的英文課就是採能力分班制。我的英文程度尚可,被分在高級班,上課使用的是當時臺灣大學大一的英語教科書,上課則是外籍老師用英語授課。王老師畢業於臺大外文系,所以有時我也會私下向他請教英文,他就會露出頗堪玩味的笑容,好像心裏在想:「蛤?這個你也不會?」


學習琵琶讓原本只看五線譜的我漸漸習慣看簡譜,也陸續學了許多重要的作品,包括著名的《陽春白雪》、《塞上曲》及《十面埋伏》等,練習「輪指」更成為我生活中的日常。王老師要我們隨時找時間練習「輪指」,所以遇到無聊的課或場景時,我的右手就會在桌上或椅上練習輪指。直到現在,雖然早就不彈琵琶了,但是輪指這個動作倒是常常會不經意地出現,家裡也仍保存著老師使用過,後來轉賣給我的象牙製琵琶。


王正平老師身型削瘦、溫文爾雅,深具中國文人氣質,更寫得一手靈秀的好字。他的琵琶演奏融合了中國文化的神韻,作品則強調旋律線條和音色音韻的美感。1982年老師當時擔任台北市立國樂團指揮,演出及指揮工作非常繁忙,但老師從來不缺課,真的沒辦法上課時就請同為琵琶演奏家的師母來代課。1985年老師赴英國深造,我們多次為他餞別,真是離情依依。再見面已是多年後,老師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琵琶獨奏會的場合。這場音樂會有多首作品是出自王老師的創作,我驚訝地發現他在作品當中尋求琵琶技法及語法的創新與突破,運用了許多我未曾聽過的演奏方式。會後我到後台去找他,老師看到我很高興,並邀請我參加他的慶功宴。


這兩三年陸續聽到師長去世的消息,我也是在兩年前才得知王正平老師於2013年因中風驟世,真是令人震驚又不捨。他生前的最後一場公開演出是在2012年台大薰風國樂團60周年紀念音樂會上,薰風國樂團是他最初嶄露頭角的地方,他也在這裡畫下了音樂生涯的句點。而我最後一次跟老師見面,則是多年前在台北市立國樂團,時任台北市立國樂團團長的他得知我出國攻讀管風琴演奏,當時正好有一首曲子是國樂團加管風琴的新創作品,老師特別邀請我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合作於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當時在市立國樂團的秘書,也曾經是我大學時期的助教朱家炯老師的陪同下,我到團長辦公室探望老師。在走廊上,遠遠的就傳來陣陣的琵琶樂聲,原來老師不能忘情於演奏,隨時利用空檔精進琴藝,孜孜不倦的精神,真是令人感佩!


2005年王正平老師從台北市立國樂團退休時曾說:音樂是修行的過程,音樂的本質就是追尋真善美,從「樂」到「道」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悟」。他也曾說:「音樂的方向是作曲家在帶領的,作曲家怎麼寫,演奏家就怎麼演,觀眾就怎麼聽。所以作曲家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文化認知」。又說:「文化的認同、美學的體會是我們這一代需要審思的問題,每一位音樂家、作曲家,自己都要衡量自己在做什麼事情,走什麼方向」。我何其有幸,能在年少時認識這位才華洋溢又充滿文化使命感的音樂家,典型在夙昔,王正平老師那瀟灑俊逸的身影、謙謙君子的風範,以及悠揚動人的琴音永遠在我的心底......


@延伸聆賞:
1.王正平於薰風國樂團60周年演奏《春思》、《只要我長大》:
https://youtu.be/hf6H76386-U(1分40秒處)
2.王正平琵琶介紹與訪談:https://youtu.be/ruk4A4e3bLc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