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主禱文(Vater unser im Himmelreich)

選自《路德的禮儀音樂》(Luther's Liturgical Music, by Robin A Leaver)第七章

路德不是第一位用德文寫《主禱文》(The Lord's Prayer)聖詩的作曲家,早在中世紀就有德文《主禱文》的版本,路德之前的15年也有幾個廣為流傳的版本。莫以巴努斯(Ambrosius Moibanus,1494-1554)在威登堡(Wittenberg,1523-1525)時期就曾寫過幾首《主禱文》詩歌,包括:1525年最早的“Ach Vater unser, der du bist“ (3節)、1527年“Ach Vater unser, der du bist“(9節)。


路德的《主禱文》聖詩大約創作於1538到1539年間,包含9節歌詞,但比莫以巴努斯(Ambrosius Moibanus)9節歌詞的《主禱文》架構更龐大。路德的《主禱文》是根據1531年修訂的「教義問答」(catechism)所創作的學道聖詩,第一節是「呼求」(address)天上的父;二到八節是「請願」(petition),主禱文的7個禱告;第九節是結語「阿門」,表達對信仰的承諾(commitment)。路德曾為《主禱文》寫了兩個曲調,並多次修正,較早的版本是愛奧尼亞調式(Ionian),與《上主是我堅固保障》(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同一調式,就祈禱的本質而言,這個調式太過強壯自信,因而路德曾將手稿刪除。第二首是多里安調式(Dorian),較能表現歌詞中省思的、祈求的情感,路德比較滿意這一首,也廣為流傳至今。


        多里安調式及愛奧尼亞調式




    路德9節歌詞如下:





路德多里安調式的《主禱文》旋律也被其他作曲家沿用,例如:弗雷德(Johannes Freder,1510-1562)所寫的《我們在天上的父神》(Gott Vater in dem Himmelreich)。路德還有多首聖詩的曲調也啟發了近代作曲家,例如:法朗茲曼(Martin Franzmann,1907-1976)所創作的《祢有純全的恩典》(O thou who hast of thy pure grace,1969);萊特曼(Henry L. Lettermann,1932-1996)的《主禱文》等。


現代聖詩通常不超過三到四節,現代版的《主禱文》也較短,因為現代人無法忍受太長的詩歌或超過一小時冗長的崇拜,但崇拜和祈禱都是需要時間來調整自己屬靈心態的。路德及他的時代教導我們聖詩與信仰有深刻的關聯性,而不是僅僅喚起感官的感受;聖詩不單是讚美,也是祈禱的表現。聖詩幫助我們思索神的屬性、神過去以及未來的作為、反思我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而非我們「要」什麼。路德的《主禱文》向我們揭露了禱告的本質,並教導我們在禱告中學習如何禱告。


* 本文版權為陳相瑜所有,若轉載使用請註明出處。© 2018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