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沃夫岡·萊辛爾博士聖樂講座:管風琴司琴的原則及應用

陳相瑜整理、翻譯


應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禮儀委員會聖樂組之邀,來自奧地利的沃夫岡·萊辛爾博士(Dr. Wolfgang Reisinger)於2017年11月4日在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座教堂舉行聖樂大師系列講座:「管風琴司琴的原則及應用」。講座中沃夫岡·萊辛爾博士透過聖詩的示範演奏,講解禮儀音樂的精神、司琴的角色,以及聖詩司琴伴奏的原則。


聖詩也是音樂

首先,必須了解鋼琴在天主教的音樂傳統裡,並不用於教會禮儀之中,因為1962年梵二大公會議明文規定管風琴是唯一用於教會禮儀的樂器。在音樂院裡面我們學習了許多管風琴的獨奏曲目,但高達95%的管風琴音樂會曲目無法用於教會的禮儀之中,管風琴演奏家所受的訓練顯然與教會風琴師司琴的性質不同。教會風琴師必須意識到聖詩也是音樂,應該認真看待,並事先預備。


管風琴如何為禮儀服務

天主教的彌撒(Mass)禮儀固定而嚴謹,儀式的進行有高低起伏的過程。禮儀音樂依其性質分成兩種,第一類是禮儀進行的音樂(action music),如:垂憐曲(Kyrie)、光榮頌(Gloria)禮儀本身的音樂。第二類是禮儀的伴奏音樂(accompany  the action ),如:進堂詠(introit)及奉獻曲(offertory)。例如奉獻曲,有很多種表達方式,可演奏符合節期的音樂、預備禮物的樂曲,或是即興演奏。管風琴師應瞭解每個程序的含義,清楚什麼程序應該彈奏什麼音樂,透過管風琴的演奏讓整個禮儀的進行更完整而豐富,並從中找到音樂的自由度,而非成為儀式的奴僕。


聖詩前奏的彈奏原則

1.前奏的內容:天主教會習慣用最前面兩小節加最後兩小節當作聖詩的前奏,有些人則喜歡用最後一個樂句當作前奏。總之,前奏要彈得優美,可將聖詩中較困難的節奏、大跳音程的旋律,或是有趣的音型,納入前奏之中作為提示之用,讓會眾預先熟悉聖詩的曲調、速度、內容,會有助於之後的聖詩演唱。

2.管風琴的前奏與會眾的唱詩伴奏要有所區隔:前奏的音色(音栓)可較輕巧;會眾齊唱時管風琴的音量要加大,音色也要厚重些,可以加入腳鍵盤的低音聲部。前奏結束時可稍做漸慢,用來提醒會眾準備唱詩。前奏最重要的是如何結束,而非如何開始。

3.聖詩的起音問題:聖詩若是低音開始,前奏可結束在低音;但若是高音開始,前奏就應該結束在高音,以方便會眾預備好如何歌唱。和絃第三音開始是最難唱的,管風琴的前奏最好結束在三音,以幫助會眾唱出正確的音高位置。聖哉經(Sanctus)的前奏要簡短,主要用來「起音」。

4.管風琴的觸鍵(articulation)與分句(phrasing):管風琴的觸鍵不像鋼琴那麼敏銳而分明,因而更需注意音跟音之間的彈奏方式,音斷開或是不斷,會影響到節拍重音的位置。強拍的音可和前一個音稍微分開,如:三拍子的第一拍最強、第二拍最弱,第三拍要稍微提起來。分句的方式有兩種:在句尾加上休止符,或是加上呼吸記號。若是不要影響樂曲進行的速度,可加上休止符做為分句方式。切記,司琴者是隱形指揮的功能,音樂的拍點、速度要清楚,不要反過來被會眾帶著走。


聖詩的演變以及管風琴角色的轉變

西元四世紀起到十七世紀,葛利果聖詩(Gregorian chant)是教會崇拜的主要音樂,這1300年來不斷地有新的葛利果聖詩加入,根據梵二大公會議的規定:「天主教的音樂就是葛利果聖詩」。傳統的葛利果聖詩使用教會調式,採清唱(A cappella)的方式,並不需要伴奏。葛利果聖詩的晚期,逐漸以大、小調取代教會調式。1750年以前,管風琴是擔任聖詩演唱之前的導奏(prelude),之後會眾清唱。1800年以後管風琴的功能才逐漸轉變成為會眾唱詩伴奏。管風琴為領唱者(cantor)伴奏和為會眾(congregation)伴奏在音色和音量上需要做區隔,和弦的轉換要在正拍上,以加強拍子的重音。


彌撒的內涵與聖樂之美

我們要視聖樂及聖詩為真正的音樂,因為缺少了音樂,將無法完成一個美好的崇拜。做(望)彌撒,英文稱之為celebrate the Mass,所以敬拜上帝不單是莊嚴、肅穆的,也可以是喜樂、活潑的。每週彌撒的氛圍都不一樣,音樂也應該有所不同,管風琴師應配合教會節期選用適當的音樂。例如:四旬期(Lent)及待降節(Advent )應以沉思、靜默為主;復活節(Easter)則可多一點喜樂及盼望的精神。管風琴師應透過適當的音樂、美好的演奏,來呈現聖樂之美、豐富彌撒的內涵,進而彰顯崇拜的真諦!


          2017-11-04 聖樂講座會後大合照




* 本文版權為陳相瑜所有,若轉載使用請註明出處。© 2017 Copyright by Hsiang-Yu Chen

沒有留言: